誰來書寫澳門?
《小城的时光之旅》一书的出版,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澳门历史的入门读本。全书以时间为轴,分为五篇共二十章,循序渐进地介绍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难度适中,部分内容亦颇具巧思。
依天照海花無數 高山流水心自知 —— 談談我心目中的澳門文學叢書
从二〇一四年开始,作家出版社与澳门基金会、中华文学基金会共同策划完成的“澳门文学丛书”,十年来,分五批共推出名家、新秀的七十九本书,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诸文体,芬芳锦簇,蔚为大观。
百舸爭流紀春秋 ——讀《“濠藝百粹”作品集》有感
澳门朋友惠赠画册《"濠艺百粹——澳门艺术家推广计划回顾展 "作品集》予吾,读后爱不释手,反复品味澳门艺术家的十余年来珍贵的"视觉盛宴",内心真有无限的感叹。全书是依据澳门基金会于二○一一年起始的"推广计划回顾展"编制的,前有吴志良的序言阐述"艺术计划"的来龙去脉,百位艺术家名单,推广计划年表即历年出版画书名,以及十八位作者的感言。接着每位艺术家有肖像、简述与作品,可谓是一部艺术类经典之作。本人的感慨有三。
“澳門知識叢書”總序
澳门,犹如一艘在历史长河中飘浮摇摆的小船,今天终于行驶至一个安全的港湾,“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我们也有幸生活在“月出濠开镜,清光一海天”的盛世,有机会去梳理这艘小船走过的航道和留下的足迹。
回望青洲興衰事 重展濠鏡風采時
青洲山沉默地矗立在澳门西北角许多年,但它并不孤独。《澳门青洲山》中的一字一句都是后人对它曾经光辉的肯定,作者李业飞先生是我认识青洲山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导师。在这部薄薄的文化专著中,我读到了青洲山历史被遗忘的失落,更读到了一份澳门学者致力揭开青洲山神秘面纱的炽热之心。
書寫澳門日常生活的靜水流深——評林中英散文集《頭上彩虹》
翻看展读林中英的《头上彩虹》新集,〈情人节里的表白〉、〈脸面工程〉、〈一个女子的故事〉、〈我爸我妈〉等,无不是实在的、生活化的内容,甚至可说是极其女性化的生活经验,然而,这些看似平常、日常、重复的生活,林中英的每一次书写却都不重复,由平常而不平常,经日常而超越日常,如朵朵鲜荷芬芳,她建基于女性日常生活经验的每一篇散文,就像她写到的每一个人,“各人头上一片天,各人都会有自己的彩虹”,林中英用散文写出了澳门日常生活的静水流深。
讀《澳門昔日圖書館》
作者介绍了传教活动与教会图书馆,澳门图书馆如何得到近代有识之士振臂扶掖、图书馆的现代化进程,以及澳门图书馆与名人、与教育事业、与国际组织的关系。
情牽魂繞 夢裡是故鄉———讀《寸心千里》有感
读这本书,就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乡,帮我们回忆故乡。“故乡”这本书,在我们记忆中拾起,就放不下了。
蓮花寶地的疫症故事
在这本书中可读到,物资和科技都更为贫乏的年月里,澳门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走过瘟疫,重新找到平安和喜乐。
敘事性主題“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2011-2021
由澳门基金会主持的文化艺术推广项目《澳门艺术家推广计划》(2011-2021年),这个项目开展十年,一百位澳门艺术家参与。它以一种庞大的叙事方式展开了一个群体的“集体回忆”长卷,它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记忆遗产中标志性的元素,无论过去或现在,这种“集体回忆”叙事性主题艺术代表着一个地区自身的文化。“艺推计划”不仅对澳门文化艺术发展具有象征性意义,而且对“澳门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奠定了澳门视觉文化体系以及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愿景,提供阅读澳门文化名城的可视长卷。
中外文化交匯共存的典型案例——讀《澳門古籍藏書》
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可以窥见这个奇迹般的城市的“书房一角”。
關於吃,你怎可能講得過澳門人?
唯一忠告是睡前勿翻此书,不然定会有吃宵夜的冲动了。
▸▸“澳门虚拟图书馆”品读视角文章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