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知識叢書”總序
澳門,猶如一艘在歷史長河中飄浮搖擺的小船,今天終於行駛至一個安全的港灣,“明珠海上傳星氣,白玉河邊看月光”;我們也有幸生活在“月出濠開鏡,清光一海天”的盛世,有機會去梳理這艘小船走過的航道和留下的足跡。
$b作者$b$a吳志良$f無
回望青洲興衰事 重展濠鏡風采時
青洲山沉默地矗立在澳門西北角許多年,但它並不孤獨。《澳門青洲山》中的一字一句都是後人對它曾經光輝的肯定,作者李業飛先生是我認識青洲山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導師。在這部薄薄的文化專著中,我讀到了青洲山歷史被遺忘的失落,更讀到了一份澳門學者致力揭開青洲山神秘面紗的熾熱之心。
$b作者$b$a山槻$f無
書寫澳門日常生活的靜水流深——評林中英散文集《頭上彩虹》
翻看展讀林中英的《頭上彩虹》新集,〈情人節裡的表白〉、〈臉面工程〉、〈一個女子的故事〉、〈我爸我媽〉等,無不是實在的、生活化的內容,甚至可說是極其女性化的生活經驗,然而,這些看似平常、日常、重複的生活,林中英的每一次書寫卻都不重複,由平常而不平常,經日常而超越日常,如朵朵鮮荷芬芳,她建基於女性日常生活經驗的每一篇散文,就像她寫到的每一個人,“各人頭上一片天,各人都會有自己的彩虹”,林中英用散文寫出了澳門日常生活的靜水流深。
$b作者$b$a荒林$f無
讀《澳門昔日圖書館》
作者介紹了傳教活動與教會圖書館,澳門圖書館如何得到近代有識之士振臂扶掖、圖書館的現代化進程,以及澳門圖書館與名人、與教育事業、與國際組織的關係。
$b作者$b$a郭濟修$f無
情牽魂繞 夢裡是故鄉———讀《寸心千里》有感
讀這本書,就像在聽一個人講故鄉,幫我們回憶故鄉。“故鄉”這本書,在我們記憶中拾起,就放不下了。
$b作者$b$a陳夢$f無
蓮花寶地的疫症故事
在這本書中可讀到,物資和科技都更為貧乏的年月裡,澳門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走過瘟疫,重新找到平安和喜樂。
$b作者$b$a安好$f無
敘事性主題“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2011-2021
由澳門基金會主持的文化藝術推廣項目《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2011-2021年),這個項目開展十年,一百位澳門藝術家參與。它以一種龐大的敘事方式展開了一個群體的“集體回憶”長卷,它代表的是一個群體的記憶遺產中標誌性的元素,無論過去或現在,這種“集體回憶”敘事性主題藝術代表著一個地區自身的文化。“藝推計劃”不僅對澳門文化藝術發展具有象徵性意義,而且對“澳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奠定了澳門視覺文化體系以及更寬廣的發展空間願景,提供閱讀澳門文化名城的可視長卷。
$b作者$b$a張澤珣$f無
中外文化交匯共存的典型案例——讀《澳門古籍藏書》
本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們可以窺見這個奇跡般的城市的“書房一角”。
$b作者$b$a董上德$f無
關於吃,你怎可能講得過澳門人?
唯一忠告是睡前勿翻此書,不然定會有吃宵夜的衝動了。
$b作者$b$a袁紹珊$f無
《愛情利率》的個性化報告
我們看到的也許不是共鳴,而是體認到現實;我們看到的也許不是感動,而是以一種全新的意象體系,來呈現詩人眼中的世界。
$b作者$b$a陸奧雷$f無
評《澳門編年史》
該書是迄今為止澳門歷史研究中規模最大、涉及澳門歷史研究最深最廣、表現新資料最多,亦是最具分量的澳門歷史研究著作。
$b作者$b$a郝雨凡$f無
感受歷史的痕跡
作者在書中除了說明每件文物建築的修復及再利用的過程,還帶出他的情感表達,達致理性與感性融合在一起,讓讀者從中感受到作者的心路歷程,也感悟到文物建築的保護實在不易,需要社會大眾共同合作參與。
$b作者$b$a一嚿雲$f無
▸▸“澳門虛擬圖書館”品讀視角文章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