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國傑; 何牧; 陳泓鐳; 余永逸; 胡文詩
發表日期:2021.11
語種: 中文
關鍵字: 新冠肺炎疫情
類別: 社會科學
登錄號:p000043
澳門人口密集,人員流動性大,居民能否遵從配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等個人預防行為,對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十分重要。通過對比2020 年4 月至2021年2月三次有關澳門居民個人預防行為調查的數據,分析居民在不同抗疫階段的個人預防行為的實施情況及變化趨勢,冀能為未來加強澳門市民的抗疫能力、防止疫情的反彈提供方向性的建議。 此外,本文亦分析了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受疫情影響情況、遵循抗疫行為的相關動機與遵從個人預防行為之間的相互關連,從而協助瞭解不同組別群眾的狀況,為加強及改進宣傳措施提供參考。
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余永逸,博士,畢業於香港大學,現為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兼公共行政(學士)課程主任,專門研究澳門、香港特區和台灣地區的政治發展,特別專注於選舉與政黨發展的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對澳門的經濟社會產生了嚴重的衝擊和負面的影響。澳門特區政府應對新冠疫情的總體政策理念是“促經濟、保民生和保就業”。在保就業政策中,特區政府的主要措施是出台帶津培訓計劃、保障本地人優先就業、扶持青年就業。特區政府應該強化積極就業政策,完善職業培訓,堅持民生導向,落實本地人優先就業,支持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和創業。
鄞益奮
新冠肺炎(COVID-19)自2020 年初大規模爆發之後,已經席捲全球,而距離上一次“非典型肺炎”(SARS)的爆發,也僅僅過去了十七年而已。澳門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微型社會之一。微型社會如何處理應對全球性的疫情,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課題。澳門同時經歷過非典和新冠肺炎的防治過程,比較和總結澳門特區政府在兩次病毒傳染過程總防疫、控制,治疫的經驗,以及所處內外時代背景的異同,分析澳門在本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優勢和局限,可以為未來澳門進一步改進公共行政管理,更好地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提供參考和借鑒。
王齊超; 王建偉
澳門在2020年1月22日出現首宗新冠病毒肺炎確診個案,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澳門市民的生活生產造成了極大衝擊,疫情阻斷了人流、物流,影響到澳門、中國甚至全球正常的經濟社會活動。經過近年發生多次重大事件,澳門出現不確定性風險和災害已是趨向常態化,要學會與風險共存,構建韌性城市是讓澳門走向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新方向,韌性強的城市對不確定性擾動的適應調整能力強,而韌性弱的城市應變能力不足,甚至經歷危機之後一蹶不振。本文嘗試探究澳門城市韌性程度以及後疫情時期澳門發展韌性城市的新思路。
余渭恒
新冠疫情使澳門的博彩企業受到較大的衝擊。企業受到的影響不僅僅限於財務,還包括信用影響、應收賬款的影響、資產估值的影響等。新冠疫情期間,各家博企都採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包括減少支出、推遲資本計劃、增加融資等。與世界其他地方的博彩公司相比,澳門的博彩公司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具體包括捐款、捐贈抗疫物資、為中小企業提供支援、為零售租戶減免租金、不大規模裁減員工、提供隔離酒店等。各家博彩企業對澳門的長遠發展仍充滿信心,但對疫情的發展仍感到充滿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包括:難以預測疫情如何發展、難以預測疫情過後的業務會如何恢復等。
曾忠祿
本研究調查在新冠疫情肆虐、社會焦慮的整體背景下,服務業工作人員的忙碌心態和領導者責任意識的影響,試圖瞭解服務行業從業人員在疫情下主觀幸福感的變化。 本研究也探索了員工焦慮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以及員工不同程度的焦慮感所產生的中介效應。本研究共收集了三輪數據,時間分別在2020 年4 月(第一輪)、5 月(第二輪)以及6 月(第三輪),共收集到來自澳門綜合度假村酒店300 多份員工以及70 多份管理者的調查數據,使用多層線性模型對數據進行了整理分析。結果表明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員工的忙碌心態會增加他們的焦慮程度,從而降低他們的主觀幸福感,而領導者的責任意識則可以緩減焦慮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結果能夠為服務業的企業和政府機構提供啟發,提出理論參考與實際建議。領導人的責任意識能夠顯著幫助員工克服焦慮感和不安、提高幸福感,從而積極應對新冠疫情下突發改變的工作環境。
莫紫瑩; 薛瑾; 劉丁己; 陳洋洋
新冠肺炎疫情對澳門特區經濟增長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使澳門特區社會治理的各項建設面臨全新的嚴峻考驗。後疫情時代,“危”中有“機”,挑戰與機遇並存。後疫情時代,澳門特區要善於化危為機,促使“危機”朝向“生機”不斷轉化,在搶抓機遇中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一方面,要做好疫情常態化下防控疫情和經濟發展的統籌平衡,加大力度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繼續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另一方面,要著力解決好教育和青年問題,逐步落實“教育興澳”和“人才強澳”戰略,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推動教育改革創新。
馬志成; 李雁玲; 葉桂平; 鄞益奮; 李淑冰; 周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