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郭曉康
語種: 中文
關鍵字: 博士論文
類別: 經濟/商業
登錄號:p000041
本研究以Howard & Sheth(1963,1969)之研究所歸納的消費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影響購物旅遊動機和感知價值的相關因素,以及與行為意向之間的關係,創新性的將目的地形象、目的地信任、企業品牌認同、感知促銷利益、購物旅遊動機、購物旅遊感知價值、行為意向結合成一個有機整體進行研究,建立關於購物旅遊消費行為的一個探索模型,試圖對研究方法進行變革和創新。
隨著“酷(coolness)”的概念在上世紀90年代由美國傳入中國,人們越來越多地用它來表達對事物的稱讚和認可,酷已經逐漸變成了一種在青年群體中的流行文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追求酷的消費體驗,並希望以此來展現自己差異化的風格和個性。一些企業敏銳的捕捉到酷的價值,並在產品的開發和設計中將其作為差異化的競爭手段,然而,對於旅遊酒店業來說,雖然他們意識到了酷這一特性對於消費者行為的誘導作用,但在提供產品和服務方面卻缺乏導向性。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酒店的管理者及從業人員對消費者對酷的感知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對於行業中消費者的感知酷也缺乏一個合適的評價體系。 因此,本文在前人對感知酷的研究基礎上,將感知酷的測量評價拓展至酒店業的研究中,以澳門的奢華酒店為研究案例,構建了適用於酒店行業消費者感知酷的測量量表。遵循量表開發的一般步驟,通過內部一致性檢驗、探索性因子分析、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構方程模型等統計方法對量表的信效度進行了檢驗。 研究結果表明在澳門奢華酒店的案例中消費者感知酷包含有用、活力、合意性、叛逆性、亞文化、整體性和款待等特徵;其所對應量表包含6個一階構面(有用、活力、叛逆、亞文化、整體性、款待)和1個二階構面(合意性),共29條測項;通過對量表的實證研究和效標檢驗結果顯示該量表在測量和預測的實踐中具有合理的適用性。
殷悦
Constructed Wetlands (CWs) are examples of nature-based solutions that mimic the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that occur in natural wetland systems. They are often applied to remove pollutants from different types of wastewater. Besides water treatment, CWs can also provide other ecosystem services like water reuse for irrigation purposes, biomass for energy production and enhance local biodiversity. Based on life cycle assessments data, CWs have shown to be cost-effective and a low environmental impact technology. This study aims to review and evaluat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main materials that make up the components of CWs, as well as combining the concept of water circularity into urban wastewater management. Intensified strategies to tackle rate-limiting factors for improving CW performance have also been explored. A final optimized design with selected sustainable materials was proposed for implementation in Macao SAR, a city in China with the second highest population density in the world. We attempt to calculate the area needed to treat the post-primary treated wastewater from the Macao Peninsula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and further locate suitable areas for CW implementation. It would also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coupling nature-based solutions with urban wastewater treatment, bioenergy produc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achieve circular water management. The present study will enable decision-makers to look at wastewater management in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ther than traditional hard-engineering projects. 人工濕地是一種基於自然濕地系統發生的生物化學過程的自然解決方案。它們通常用於去除不同類型污水中的污染物。除水處理外,人工濕地還可提供其他生態系統服務,如灌溉水重用、生物能源生產以及增強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根據生命週期評估數據,人工濕地對環境影響較小且具有成本效益。此研究旨在評估人工濕地的主要材料對環境的影響,將水循環的概念納入城市廢水管理中,並探索提高人工濕地去除污染物效率的策略。我們將設計一種採用可持續性材料及高效除污染物的人工濕地,在世界人口密度第二高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實施。我們將根據經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進行初處理後的污水量,計算所需的人工濕地面積,並在澳門半島選出適合實施本設計方案的人工濕地選址。此研究項目將結合自然解決方案與城市污水處理、生物能源生產及實現城市循環水管理。這項研究擬於提供不同於傳統“硬工程”項目的城市污水管理方案予決策者。
Micaela Lei
本論文主要探究澳門在20世紀的建築遺產的保護,探討的問題包括何時出現現代的建築遺產保護意識?遺產保護怎樣發展?每個時期的遺產保護特徵?及為何澳葡政府在澳門開展建築遺產保護? 由於澳門當時仍受葡萄牙管治,澳葡政府行使的法律法規或直接源自葡國、或參考葡國的造法並因應澳門的情況而特別制定,而且在澳門負責建築設計與遺產保護的官員與技術人員主要為葡人及土生葡人,建築遺產保護一定程度受到葡國的影響,究竟澳門受到葡國怎樣的影響?這亦是本論文要解答的問題。 因此,本論文在探討澳門的建築遺產保護的同時,以葡萄牙本國的遺產保護作背景參照及比較,包括保護政策、法規及一些具代表性的保護個案,從而對澳門建築遺產保護的起源、發展及本質作出創新性的探討與論述。 鑑此,本論文分為六章,其中首尾章為緒論及結論,而中間的四章為論證章,在第二至第四章的三章內分別參考葡國的政治與建築遺產保護發展及澳門的社會、政治發展,將20世紀澳門的遺產保護分為:萌芽期、發展期及成熟期,以一整章探討該時期澳門與葡國在建築遺產保護的發展與關係,詳細探究社會政治環境、政策、建築遺產保護人員等方面對建築遺產保護的影響。 而在第五章則集中探究澳葡時期建築遺產保護的目的,分別從旅遊景點、歷史文化、設計探索、塑造城市身份等不同議題,探討澳門建築遺產保護目的的發展並揭示其本質。 在研究方法上著重文獻資料的發掘,尤其是圖則檔案、當年的年鑑、澳葡政府及葡萄牙政府公報、教區月刊、報刊雜誌等中葡文資料文獻,加上對一些遺產保護個案的現場考察及對參與保護工作的一些官員及技術人員的訪談與回憶錄,力求使用一手的資料進行研究與論證。 本論文對澳門建築遺產保護研究主要作出的貢獻包括:論證並首次確定了澳門建築遺產的官方保護起點;首次系統地弄清20世紀澳門建築遺產保護各階段的發展及其與葡國遺產保護的關係,各階段的社會政治對建築遺產保護的影響;首次以建築遺產保護論證澳葡政府在「過渡期」的遺產保護政策背後具有強烈的政治目的,而該政治目的直接影響了遺產的保護方式與設計。 本論文的意義除了探究澳門在20世紀的建築遺產保護及揭示其本質,亦為研究其他殖民地與其宗主國建築遺產保護的相關性提供了方法的參考,尤其對近代中國曾淪為殖民地的城市的建築遺產研究。從文化研究角度,本論文亦揭示了利用建築遺產作為文化殖民的一個獨特手段,除了補充保護建築遺產的意義,亦可彌補對「殖民」與「後殖民」的理解與研究。
呂澤強
本研究以澳門歷史城區為研究範圍,以澳門建築風格與環境色彩為研究對象。研究目的是對澳門建築風格形式與內容進行歸納分析,而後藉由計量評估建築風格模型,考量澳門建築風格之構成及各層級之相互關係。透過分析環境之色域,建構澳門歷史城區綜合色譜並從中歸納澳門環境之特徵色彩。通過眼動實驗歸納總結環境色彩關注程度以及視覺偏好。最後,分析澳門建築風格與環境色彩之間的關聯,歸納、闡釋澳門城市意象以及場所精神,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保護、城市景觀環境的協調提供建議。本研究方法通過風格學、符號學、色彩學、建築現象學等理論,經樣本調查、式樣分析、模型建構、色彩比對、眼動實驗分析形成研究結論。
張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