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澳門上架木藝工會口述歷史》

宋玉宇

澳門上架行會館歷史悠久,歷時百多年,其特色鮮明,發展到今天的上架木藝工會,仍繼續着工會的活動,為行友服務,年年舉辦“先師誕”,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及活動資料。1 《澳門上架木藝工會口述歷史》記載了很多未被發掘或一直被忽視的片段,從記載從業者的聲音、對行業的發展、工會的運作以至行業獨有的節慶等,透過本著作都可有更全面及深入的認識。本著作為“澳門上架行會館訪談計劃”的成果之一,由澳門上架木藝工會主辦,澳門文化公所策劃。由於有關資料未於文獻記載,故此更顯珍貴,其主要以口述訪談文稿為主,適當配以圖片,展現澳門上架及木藝工會以及它的前身上架行會館的發展歷程,以及受訪的工會行友的人生歷程。本著作收錄了13位澳門上架木藝工會的(撰寫當時)退休、現任負責人、資深會員、老行友等的個人及工會的成長與發展的故事,形成了記錄着他們成長足跡的口述文本,見證了澳門社會經濟發展變遷以及木藝行業的盛衰演變歷程。2

第一篇《艱苦奮鬥一生》,受訪者戴超,16歲到澳門學做傢俱,抗戰時期拉車謀生。抗戰勝利後去香港打工,1948年回到澳門,1958年支援廣州建設,在廣州鋼鐵廠做工。1962年回澳門繼續從事木工工作,1981年退休。第一篇從支援廣州、籌劃成立工會、擔任理事、師傅誕儀式等方面記錄了木藝工會負責人戴超的一生情況。

第二篇《大家行友彼此團結》,受訪者李勝,幼時在華僑平民小學讀過四年書,1945年到香港從事木工工作。數年後返回澳門,也一直從事木工維持生計,直至退休。該篇主要敘述了李勝在香港學師、從事外判工作、被三個行友擔保進入工會以及早期的工會領導、工會活動、魯班誕、在工會擔任幹事等內容。

第三篇《團結鬥爭爭取權益》,受訪者劉柱綱,10歲左右隨母親來到澳門,讀過四年小學,三年學師做木工,出師後來到香港,到過汶萊、沙撈越工作,參加興建醫院學校。主要在香港謀生,1992年退休,回澳門後參加澳門理工學院長者書院學習。本篇主要包括他在20世紀50年代進入工會、參與澳門工人鬥爭、參加建築業工人福利會、舊時工會情況等內容。

第四篇《為工會默默耕耘》,受訪者蔡文輝,該篇主要記載蔡文輝從1946年開始參與籌辦工會,及後參加解放初期的工會鬥爭、專職工會工作等往事,此外,也記載了上架木藝工會行例的出現、上下架之分、工會租務、收行例、師傅誕等各個方面,講述了籌辦工會的歷程和早期工會的情況。

第五篇《為了工人的權益》,受訪者陳社勝,學師九年出踏出社會工作,一直在澳門以散工的形式從事木工工作,74歲時退休。該篇從被訪者為權益而進行工人鬥爭、木藝工會前身、活躍在工會等方面講述了有關工會會館及有關鬥爭的歷史。

第六篇《員工團結辦工會》,受訪者羅泉,1950年前往東帝汶做工,1955年返回澳門。曾為教會提供木工服務,後在娛樂公司從木工做到管理人員,歷經四十多年,2009年退休。該篇包括在教會做木工、娛樂公司四十年、加入木藝會、散工轉長工等訪談內容。

第七篇《工會能夠團結一班人》,受訪者何華全,1933年在澳門望廈出生,14歲前往香港學師,從事建築行業,20世紀70年代初在澳門回力(球場)擔任管工,50多歲退休。何華全的訪談內容主要包括其在香港學師、在港澳兩地往返、港澳建築業、魯班廟、工會辦學等內容。

第八篇《多少都要盡一份力》,受訪者林毛,1933年的廣東新會出生,1949年來到澳門學木工,出師後就曾在港澳兩地從事木工。該篇主要包括來澳門學師、進入工會、在南光公司工作、木行俗例等內容。

第九篇《要爭取利益,就要參加工會》,受訪者徐洪,1936年在澳門出生,1951年在鏡平小學畢業後,便學師從事木藝四年,1955年在澳門鴻昌隆傢俬公司從事木工工作,也曾做過當時的“澳娛”(澳門旅遊娛樂股份有限公司)的裝潢工程。本篇主要內容包括訪談者在“風潮”(1941-1945年香港淪陷)時期的艱難日子、拜師學木藝、工友間相互合作、進入工會等內容。

第十篇《養成參與公益的習慣》,受訪者梁志豪,1937年在澳門出生,他的祖孫三代都是木工,在讀完初一後,便跟隨父親、叔父學習木工手藝,從1955年開始在澳門從事木工工作,直到60多歲退休為止。本篇主要包括受訪者“走難式”讀書、跟隨父親學藝、前往香港工作以及舊時的工會組織的情況等內容。

第十一篇《對工會有一份很深的感情》,受訪者薛觀平,1939年在澳門出生,後在勞工子弟小學畢業。他繼承父業學習裝修手藝,20世紀60年代開始參與澳門樓宇建設,參與過不少重要的工程。關於澳門房屋建築的發展,薛觀平認為澳門建築發展是從木屋進化到磚石結構,然後是鐵皮屋頂、唐樓階段,再到超過六、七層的電梯樓。

第十二篇《幾十年行業變化太大》,受訪者黃慶鏗,1944年澳門出生,15歲開始跟隨舅舅學習木工,主要從事樓宇裝修工作。曾參與工人球場、勞校、工人醫療所等工程。本篇包括受訪者從學做醬油到學木行、參與社區服務、木工生涯、進入香港公司、參與工會工作、上架行會館與其前身(上架木藝工會)等內容。

第十三篇《感恩工會辦學》,受訪者葉達,1948年澳門出生,七八歲時入讀木藝工會辦的子弟小學,當了二十二年公務員,退休後便開辦物流和工程行業。本篇內容包括受訪者記憶中的小學、同學會、兒時印象中的上架行、感恩工會辦學等內容。

此著作前有當時的澳門工會聯合總會何雪卿會長的序言,書後附錄“口述歷史資料”、“木工藝行業術語”等。

該計劃還有另外一個成果,即澳門上架木藝工會編著《澳門上架行會館圖誌》(澳門:澳門澳門上架木藝工會、文聲出版社,2016年),全書共167頁。

全書通過大量珍貴的圖片和檔案資料,細說會館百多年歷程和會館發展史,是澳門社會經濟的發展縮影,反映了澳門木藝行業的興衰。閱讀此書除了能從中深入瞭解澳門歷史及工會辦會理念和傳統文化,更能體會到當年生活的真實面貌,感受到當年的人情味。一共分為八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工藝永澤:澳門上架行會館》,主要研究上架行會館發展的歷史。著者指出,上架行會的發展歷史是澳門社會經濟的發展縮影,反映了澳門木藝行業的興衰。第二部分是《薪火相傳:從會館到工會》,著者認為,魯班廟建立之後,有了上架行會館。會館多是堂口管理形式,進而至1946年“澳門上架木藝聯合工會”成立,再至1950年上架木藝工會創立。第三部分是《金石留痕:碑刻匾聯》,上架木藝工會的前身,是上架行會館,建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之前,是澳門古老的行業會館之一。著者認為,會館內現存的各種碑刻是探討會館概況的重要參考史料。

第四部分是《春秋記錄:檔案資料》,上架行會館歷經三個世紀,在歷年活動中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會館資料,具有珍貴的時代特質與珍貴內涵。第五部分是《牌樓風采:搭出國慶情懷》,著者指出,每逢節慶搭建牌樓是澳門華人的傳統,這種牌樓凝聚了澳門華人所要表達的慶賀之心和紀念之意,也是澳門社會一種特定歷史時期展示某種含義的文化符號。第六部分是《同享歡樂:節誕傳承》,在澳門,華人建築工匠歷來信奉魯班,尊魯班為“師傅”,每年農曆六月十三,是魯班敕封日子,華人工匠都要為師傅賀誕,習稱“師傅誕”。第七部分是《行友聯誼:文康活動》,重視工會會員的娛樂、康體各項活動,是澳門各工人社團的老傳統,從1950年開始,工會就組織起“體育部”,開始了各種文康活動。第八部分是《惠澤後代:木藝工會子弟學校》,於1946年成立了上架行“工會”,開始了行友互助各種活動。因當時澳門工人子弟入學讀書困難,所以開始了館內辦夜校幫助行友。此著作前有時任澳門工會聯合總會鄭仲錫理事長所作的序和本書編寫說明等。

1 史友編著︰《澳門上架木藝工會口述歷史》,澳門:澳門澳門上架木藝工會、文聲出版社,2016年,第1頁。

2 史友編著︰《澳門上架木藝工會口述歷史》,澳門:澳門澳門上架木藝工會、文聲出版社,2016年,第193頁。

轉載自宋玉宇、寧有餘:《澳門學著作提要(四十二)》,《澳門研究》2021年第2期,第134-137頁。

進階搜尋|全站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