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西力東漸──中葡早期接觸追昔》

葉農

著者金國平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西班牙語系西班牙語及葡萄牙語專業,獲得葡萄牙里斯本古典大學文學系高等葡萄牙文化及語言課程證書。在葡萄牙從事歷史工作超過二十年。其著作包括《中葡關係史地考證》《西力東漸一中葡早期接觸追昔》、《早期澳門史論》、《鏡海飄渺》《東西望洋》《過十字門》及Revisitar os Primórdios de Macau: Para uma Nova Abordagem da História(《澳門起源新探》)、Navegações Chinesas no Século XV Realidade e Ficção(《十五世紀中國人的航海─現實與虛構》)(合著)等,譯著包括《費爾南多‧佩索阿詩集》、《使命啟示》、《遠遊記》(上冊下冊)、Breve Monografia de Macau(《澳門記略》)、《西方澳門史料選萃﹕15-16世紀》、Colecção de Fontes Documentais para a História das Relações entrePortugal e a China(《葡中關係史料彙編》)(10卷)等。主編Correspondência Trocada entre as Autoridades de Guangdong e os Procuradores do Senado(《粵澳公牘錄存》)(8卷)、《澳門史新編》(4卷)、《澳門編年史》(6卷)等。2009年,獲葡萄牙總統頒授殷皇子十字勳章,以表彰其在歷史研究和中葡翻譯領域上作出的重大貢獻。2011年,被選為葡萄牙歷史科學院院士。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及暨南大學港澳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本著作收錄在《濠海叢刊》系列叢書中,共320頁,分為“考證篇”、“文獻譯註篇”和“附錄”三部分:

“考證篇”收錄了著者下列研究論文:《1521-1522年間中葡軍事衝突──‘西草灣’試考》,梳理了1521-1522年中葡軍事衝突的背景、經過、時間、起因等,得出西草灣之役的戰場路線︰鯉魚門之西草灣─急水門─屯門澳─稍州─外洋;《Tumon雜考》,回顧了東西方對Tumon的實地考證的研究狀況,並通過對葡中文獻(圖文結合)的精研,得出“Tumon作島解時,為大嶼山,作港解時,為屯門澳”的結論;《中西輿圖上的Lantao與香港》,考證了葡語Lantao與Nantao皆指今屯門、九龍一帶的陸地,後又稱大嶼山,而英語Lan Tau Is.及俗譯“爛頭山”均源自南頭,而香港一名在明萬曆中葉始見於漢籍,且萬曆年間起香港已是今港島的總稱;《早期葡語文獻中的Chincheo》,認為葡語文獻中的Chincheo及各種變體(oquem, foquem,chamcheo, chancheo)為“漳州”的拼音,Chincheo可泛指福建、可指浯嶼、也可指月港至安平港,包括廈門港內外的港區、還可指九龍江及其入海口、甚至可指閩人;《南澳三考》,用“葡萄牙針路”、平托的《遠遊記》、郭棐的《粵大記》三種資料對“南澳”進行綜合考察;《張汝霖詐賄隱史》,通過摘錄和梳理大量原始檔案,得出前山同知張汝霖在李廷富、簡亞二命案中的詐賄行為;《夷目唩嚟哆考正》,認為“夷目是葡人為驗證其治澳合法性的依據”,並認為唩嚟多的詞源“vereador”;《〈職方外紀〉補考》,參考當時的主要地理、歷史書籍,進行一番勘比考證,對《職方外紀》的進一步詮釋或有裨益;《耶穌會對華傳教政策演變基因初探──兼論葡、西征服中國計劃》,用較長篇幅論證了“領土”和“耶穌教士的精神征服”是帝國成長和對外政府的重要動力,葡西兩國的滅華之計,曾在三個時期,即在大航海開始至1522年、1580至1640年、1640年葡萄牙重新獨立之後被熱烈地討論過;《葡萄牙海上帝國的興衰》,分析了葡萄牙海上帝國形成的思想淵源、條件、目的、政策機制以及在對外過程中的日漸衰落。

在《文獻譯注篇》中,作者對《東方見聞錄》、《末兒丁‧甫思‧多‧減兒信函》、《廣州葡囚信》、《若昂‧德‧巴羅斯亞洲旬年史》、《庫托亞洲旬年史》、《葡萄牙人發現征服印度史》、《印度傳奇》、《唐‧曼努埃爾國王紀實》、《印度旬年史之十三》、《方濟各‧沙勿略通訊錄》中的全部或部分篇章作了翻譯和注解、補充和校訂,是研究中葡交往與澳門早期開埠史的重要葡文資料。

在本書結尾的附錄部分,收錄了“弗朗西斯科‧羅德里格斯(Francisco Rodrigues)1512年圖”(選自《聖塔倫地圖集(Atlas de Santarém)》,1849年版影印本,阿姆斯特丹,1985年)、“里斯本國家圖書館D90R圖局部”、“郭棐《粵大記》第32卷海防圖”(選自林天蔚、蕭國健《香港前代史論集》)、“清王崇熙《新安志》輿圖”、“林旭登航海圖”、“澳門海事署編《歷代澳門航海圖》第二章”(二幅)、“利瑪竇1584年9月28日致胡安‧馬蒂斯塔‧羅曼(Juan Baptista Román)函中所附《古今形之圖》”、“盧坤《廣東海防彙覽》中《南澳圖》”,共八幅地圖。

前有吳志良著“沙漠與綠洲”,即《濠海叢刊》系列叢書的總序,希冀未來的澳門史研究能在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打破澳門是“文化沙漠”的論調,使澳門成為“文化綠洲”、“澳門歷史再認識”(序言)、中葡文目錄。

在後記中,著者主要提出未來的任務是“撰寫一部較全面的、客觀的澳門當代史”,並指出研究澳門當代史的檔案主要有“薩拉查個人檔案、國際國防員警檔、葡萄牙外交歷史──外交檔”。

轉載自葉農、寧有餘:《澳門學著作提要(三十二)》,《澳門研究》2018年第3期,第148-149頁。

進階搜尋|全站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