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近代澳門與香港經貿關係研究:以澳門經濟轉型為中心》

葉農

著者莫世祥,男,廣西南寧人。1985-1988年在華中師範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88-1998年在暨南大學任教,其間於1993年4月被破格評聘為教授,1994年11月獲得首屆“廣東省優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家”稱號。1998年12月至2007年8月在深圳大學任教,曾任深圳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副主任。2007年9月至今,任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山革命在香港(1895-1925)》(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1年)、《澳門大辭典》(合著,廣州:廣州出版社,1999年)、《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合著,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年)、《接合與更替》(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護法運動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等等。

本著作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鴉片戰爭後港澳對外貿易整理與研究”(編號16ZDA13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亦是澳門文化局“旨在推介研究澳門與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學術成就,以促進學術界對澳門研究的關注”而特別策劃出版的“澳門文化叢書”之一。1 研究主要問題包括:香港被英國割佔以後,先於香港開埠280多年的澳門,如何處理與新興香港的經貿關係?分別體現舊殖民主義取向和新殖民主義取向的葡萄牙人和英國人,如何在他們各自控制的珠江口的兩個中外貿易轉口港裏展開經貿博弈?從1841年香港開埠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即在內地與港澳關係發生根本變化之前的一個多世紀裏,近代澳門與香港之間的經貿關係的演變,對澳門經濟興衰及產業轉型產生了哪些重大影響?這也成為其研究的重點。全書共分五章。

第一章《珠江口的兩個自由港》,主要從香港開埠與英式自由港政策、澳門擴界與葡式自由港政策兩個方面對香港和澳門成為自由港的歷史過程進行探討,並對兩個自由港的制度差異和興衰歷程進行綜合比較。主要內容包括:免稅與加稅是港澳自由港頂層設計的制度差異所在;自由貿易與壟斷專營是港澳自由港內在運行機制的制度差異;包稅專營制度是利弊兼具的雙刃劍。

第二章《苦力貿易與港澳論爭》,主要從港澳苦力貿易、港英、澳葡當局的論爭與苦力貿易的終結兩個方面對鴉片戰爭後港澳苦力貿易歷史過程進行探討。認為苦力貿易曾作為香港開埠之後重要經濟活動之一,也是推動近代澳門走出蕭條困境、步入首次畸形繁榮的主幹行業,這一行業的興亡與港澳關係的演變互為關聯。而香港報刊輿論對澳門苦力貿易弊端的抨擊,以及港英政
府向澳葡當局的外交交涉,成為澳門苦力貿易消亡的香港因素。

第三章《鴉片貿易與港澳分利》,通過對港澳間鴉片貿易、港澳當局分潤與鴉片貿易的衰退、港澳煙商謀利與鴉片貿易被取締等方面的探討,分析19世紀40年代以來港澳兩個自由港長期的鴉片貿易直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港澳政府相繼取締鴉片貿易的歷史,以及港澳在鴉片貿易區域分工合作關係上呈現出的不同特點。主要包括:(一)港澳間的鴉片貿易形成了香港供給生鴉片,澳門加工,澳門吸引香港資金承包澳門鴉片專營;(二)鴉片貿易促成兩地政府之間以及煙商之間的合作與博弈;(三)苦力和鴉片貿易被相繼取締,表明鴉片貿易雖然引領港澳經濟的畸形繁榮,卻因踐踏自由貿易的道德底線相繼退出歷史舞台,既能促進經濟發展又但被社會道義認可的常規貿易代之興起。

第四章《澳門與香港的常規貿易及其地位變遷》,主要探討1887年拱北海關成立後,澳門與香港常規轉口貿易的演變。並從繅絲加工業、茶葉加工業、鹹魚加工業、爆竹加工業、火柴加工業、神香加工業、釀酒業、紡織業、水泥業等行業的加工出口貿易情況,對澳門常規加工出口貿易的興衰問題作出一個全面的研究。通過近代澳門貿易地位變遷問題的探討,著者認為清政府航運權的開放以及澳葡政府的包稅專賣制度違背自由貿易精神,澳門逐漸失去了主導粵西南地區進出口貿易的地位。

第五章《澳門博彩業的興旺與澳港經貿關係的轉圜》,通過對澳門博彩業的探討,著者認為從1846年澳門番攤賭館開始實施包稅專營管理開始,到19世紀下半葉澳門博彩業獲得長足發展,主要因素包括澳葡當局將博彩業作為最大的財政收入來源而對博彩業有意縱容,以及粵港兩地政府分別採取禁賭措施,客觀上驅使香港和廣東兩地賭客匯聚澳門,促進澳門博彩業的繁榮,在20世紀40年代澳門變成以博彩業為主的休閒旅遊消費城市。另外,通過對香港因素的分析,認為香港和廣東參賭資金的不斷增加,相當程度上緩解了澳門在整體經濟上依附香港及周邊商埠的經貿關係,澳門經濟與政府財政收入也因為博彩業的全力支撐而免於崩潰。

前有引言,後面有參考文獻、後記等。

1 莫世祥︰《近代澳門與香港經貿關係研究:以澳門經濟轉型為中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

轉載自葉農、伍世堯:《澳門學著作提要(四十一)》,《澳門研究》2021年第1期,第114-116頁。

進階搜尋|全站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