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新秩序:澳門社會治理研究》
宋玉宇

著者婁勝華,1993年東北師範大學法學碩士,2004年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澳門理工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高等學校教授。研究方向為非政府組織(NGO)與公民社會、政府管理與公共政策。已出版學術著作有《轉型時期澳門社團研究多元社會中法團主義體制解析》、《當代中國農村社會經濟變遷研究》(合著);發表《澳門政府規模的實證研究》、《社會合作主義與澳門治理模式的選擇》、《澳門社團法律制度分析︰以政府與社團關係為中心》等學術論文40餘篇。學術著作曾獲首屆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一等獎。
著者潘冠瑾,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系,獲法學博士學位;林媛,澳門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曾先後獲得南開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英國伯明翰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位。
本著作運用治理理論,全面檢討澳門特區成立以來社會治理的進展與績效,直面社會治理的問題與挑戰,概括與總結了澳門社會治理資源與制度傳統,主要包括雙層二元治理結構及其縫隙效應、由社團政治與精英共識構成的社會合作主義治理體制以及地方自治的市政傳統等方面內容。此外,亦深入分析澳門社會治理的傳統與優勢,以國際視野,融本土情懷,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社會治理之策,並探索性地設計了澳門美好社會秩序的治理藍圖。一共分為八章。
第一章《導論:治理理論的興起與發展》,主要包括對傳統政府管理危機及其反思、治理理論的內容詮釋及其價值主張、治理理論的價值及其局限三個部分的研究,著者認為澳門現代轉型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在於建構起容納多元訴求、整合多元社會力量的新治理體制、推動社會以較低的社會代價與社會成本順利實現社會轉型。
第二章《澳門社會轉型與和諧社會建設構想》,主要是對澳門轉型與“和諧澳門”建設問題的探討。著者認為和諧社會建設的目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分別為機械性和諧到有機性和諧、從靜態性和諧到動態性和諧、從階段性局部和諧到長期性全面和諧。
第三章是《澳門社會治理的制度資源與治理現狀》,包括澳門社會的治理資源和制度傳統、回歸後社會治理結構的調整及其治理績效、澳門社會轉型的加速及其治理窘境三個部分。澳門社會轉型時期的治理窘境是著者重點探討的問題,包括:經濟高速增長與收入分化分配失衡並存、社會結構分化與新社會群體的體制外生存、社會政治勢力的分化和新政治力量的興起,以及社會文化的變遷與主流價值的重塑及其認同四個部分。
第四章《參與式合作型治理新體制的提出》,著者從有效治理制度供給的現實需求和建構新的治理形態的理念與原則兩個方面分析澳門社會治道變革的需求與新治理模式,認為民主原則、法治原則、參與原則、責任原則、透明原則、協商原則等是構建一個應對現實治理困境與超越原有治理模式的新體制的一些基本理念與原則。
第五章《參與式合作型治理體制的框架重點》,主要討論新的合作型參與式治理框架的建設重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要素市場建設為重點深化市場化取向改革;二是以權利平等為重點推進政治結構改革;三是以能力建設為重點推進政府管理變革;四是以引導社團變革為重點培育公民社會;五是以諮詢機制建設為契機形成社會協商與合作網絡;六是以多元參與、和諧發展為核心培育社會資本。
第六章《參與式合作型治理體制的構建階段》,分析了參與式合作型治理體制的構建的基礎,並把參與式合作型治理體制的構建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政府改革與公民訓練:初級參與的實現;二是治理網路與組織設置:實質參與的推進;三是社會主體間的合作互動:制度化參與的形成。
第七章《建設參與式合作型治理體制的問題與對策》,主要從民衆參與動力的缺乏及其培育、政府改革力度的把握及其調適、治理權力分散的困境及其化解、治理責任分擔的障礙及其排除、外部政治勢力的干擾及其預防等五個方面分析新體制構建中的問題和對策。
第八章《結語︰超越自負與追求變革》,從澳門現有的基礎與條件出發探討建構政府主導一多元參與的合作型治理框架。包括六個方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提升政府自身能力、積極培育公民社會、完善社會協商合作網絡、建立公共責任機制以及塑造新型政治文化。
本書前面有吳志良所撰序言,後面有主要參考文獻、後記等。
轉載自宋玉宇、寧有餘:《澳門學著作提要(四十)》,《澳門研究》2020年第4期,第131-1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