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Port Cities and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5th-18th Centuries》
宋玉宇

編者Luís Filipe Barreto(巴雷多)是里斯本大學歷史系教授。巴雷多教授曾擔任葡萄牙教育和科學部下屬里斯本澳門科學文化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16-18世紀初歐洲與中國的文化史和文化互動,出版了大量葡萄牙文藝復興及關於澳門歷史的文章。著作包括Descobrimento e Renascimento-Formas de Ser e de Pensar nos sécs. XV e XVI (Lisboa: Imprensa Nacional, 1982)、Lavrar o Mar - Os Portugueses e a Ásia: c. 1480-c. 1630 (Lisboa: CNCDP, 2000)和Macau: Poder e Saber (Lisboa: Presença, 2006)等。
編者吳志良,1988年加入澳門基金會,現任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全國政協委員。著有《澳門政制》、《青年與澳門未來》、《葡萄牙投資環境》、《葡萄牙印象》、《東西交匯看澳門》、《生存之道──論澳門政治制度與政治發展》等。
本著作收錄了6位學者對15-18世紀期間港口城市演變的研究,從語言、宗教、社會以至民族等方面探討作為國際文化交匯中心的港口城市的社會特點、社會功能、覆蓋網絡以及城巿的演變。前有前言及6位學者的簡介。
編者在前言中指出港口城市在沿海和海洋地區中是作為首都一樣的存在,是國際和跨文化網絡的中心,是交流、促進和增加產品、投資、人員和服務的城市樞紐和陸地、海洋的邊境市場。目前出版的這一卷包含了2009年10月12-14日於里斯本舉行的“港口城市和跨文化關係國際研討會(15-18世紀)”(Symposium on“Port Cities and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5-18th Centuries)”)
的精髓,研究主要集中在澳門、廣州和馬六甲等港口城市,同時包括巴洛克時期的Formosa(台灣)和作為接受中國文化、物質、知識中心的羅馬城的交流和流通方式。
第一篇“A Tale of Two Ports: Macau and Guangzhou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兩港記:明清時期的澳門與廣州》),作者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從事歷史學、宗教研究、亞洲研究的夏伯嘉(Ronnie Po-chia Hsia)教授,著有《紫禁城耶穌會士:利瑪竇1552-1610》(A Jesuit in the Forbidden City: Matteo Ricci 1552-1610)、《早期現代歐洲翻譯文化史》(The Cultural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劍橋基督教史》(Cambridg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通篇分為“China’s Primary Port: Guangzhou”、“Emerging Symbiosis”、“The Seventeenth Century Crisis”、“Centralization and Control under the Qing”幾部分。內有6副插圖,包括“Guangdong province”(《廣東省地域圖》)、“China in the Ming dynasty, showing the major water and land lines of communications”(《中國明代水陸交通線》)、“Map of Macau by Jacques Nicolas Bellin, 1764. Note the ‘village chinois’ outside the city walls is Mongha village and the Casa Branca was the Portuguese name for the Qianshan magistracy”(《1764年Jacques Nicolas Bellin繪製的澳門地圖》)、“Chinese map of coastal defense, 1790, details of Macau. Note,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walled city of Macau, the gate at Guanzha, and the magistracy at Qianshan”(《1790年的澳門海防地圖》)、“Chinese map of coastal defense, 1790, details of Macau. Note,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walled city of Macau, the gate at Guanzha, and the magistracy at Qianshan”(《康熙時期的廣州城市規劃圖》)、“Guangzhou, oil painting by unknown Chinese artist, ca. 1800. Note the factories of foreign merchants on the embankment in front of the Outer Walls of Guangzhou. Courtesy of the Essex Museum, Salem, Massachusetts, USA”(《美國馬薩諸塞州塞勒姆埃塞克斯博物館提供的1800年廣州外商工廠油畫》)。作者利用耶穌會傳教團的新文獻對廣州、澳門地軸進行一個簡要的概述,說明兩個港口聯繫密切,Professor Luís Filipe Barreto描述澳門為廣州的外埠,直到18世紀末才逐漸衰落,最終被鴉片戰爭後開放的通商口岸所取代,並闡明二元城市關係在中西交往史上的重要性。
第二篇“Comparing the Incomparable: Some Thoughts on Seventeenth-Century Macau and Fort Zeelandia”(《比較無與倫比:關於十七世紀澳門與熱蘭遮城的思考》),著者普塔克(Roderich Ptak),德國籍中國學博士,自1994年起於德國慕尼黑擔任中國研究教授,先後於巴黎、里斯本、澳門擔任客座教師,出版多本中國航海史、澳門、中國傳統文學的書籍及文章。作者試圖證明早期的澳門像一個典型的蕃坊,如中世紀的廣州或其他地方,並得出早期澳門在某些方面與蕃坊類似,但是它與古典蕃坊範疇大不相同。把熱蘭遮城與澳門做比較,原因有三:一、澳門是第一個中國沿海的歐洲前哨地,熱蘭遮城則被視為第二個主要的歐洲人定居點(較小的地方,如上川和其他地方除外);二、澳門可以運用各種類別方法進行調查,比如蕃坊式,這同樣也使用於熱蘭遮城;三、這兩個地區的歷史在過去和現在截然不同。
第三篇“Trade, Migration and Sojourning Community: Chinese Merchants in Melaka”(《貿易、移民與旅居群體:馬六甲的華商》),著者錢江(James, K. Chin),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暨南大學華僑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現為中國海洋史研究會副會長、香港海事博物館董事會成員,其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古代海洋史和中國國際移民。
本篇以當代華人史料、馬來傳說和西方記載為基礎,考察馬六甲華商早期的商業活動、在馬六甲僑居的中國群體的發展及其與亞洲海上不同地區的貿易聯繫。最後得出結論,15世紀初馬六甲崛起為重要的海上貿易中心和港口城市與中國明朝帝國的支持和鼓勵密切相關。到17世紀中葉,由於政治的因素,大批效忠明朝的商人從華南地區逃到馬六甲,以及荷蘭當局採取的鼓勵政策,誘使更多中國商人和工匠到馬六甲工作,而早期馬六甲的華人商埠以閩南商人為主。文中含有3份倫敦大英圖書館館藏的、表明荷蘭馬六甲和荷蘭巴達維亞華人社區密切合作的中國商人家書,3個關於馬六甲船隻情況的統計表格。
第四篇“Malacca: A Centre for Islamic Debate and a‘New Mecca’ (1480-1511)”(《馬六甲:伊斯蘭辯論中心和“新麥加”(1480-1511)》),作者Jorge Santos Alves,2004年於葡萄牙里斯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澳門大學客座教授、葡萄牙天主教大學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殖民前的東南亞、澳門歷史、中葡歷史(16-19世紀)。通篇分為“Literature and the Contextual Framework”、“Religious Life in Malacca in the Transition to the Sixteenth Century – Protagonists and Ideas”、“Sultan Mahmud Syah and the Quest for the Perfect Synthesis?”。本篇試圖在15、16世紀馬六甲、帕塞和亞齊蘇丹國的生活中,尋找一個宗教層面的比較框架,描繪它們的特徵和動態,證明造成馬六甲環境嚴重破壞的因素是由於其宗教生活的變得更加複雜。馬六甲情況的惡化方式和同一時期的(直到1520年)馬來亞—印度尼西亞沿海地區的其他地區,如蘇門答臘、爪哇大致相同。
第五篇“Malacca under Dutch Rule (1641-1795 and 1818-1825)”(《荷蘭人統治下的馬六甲》),作者Willy Vande Walle,天主教魯汶大學日語研究教授,教授日本歷史、語言和文學、近現代中國史、中國古典文學,日本政府授予其“朝陽勳章”。通篇分為“The VOC”、“The Capture of Malacca”、“The Fortress of Malacca”、“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Malacca”、“Peace with Portugal”、“The Administrative Set-up”、“Malacca Society”、“The European Community in Malacca”、“A World Apart”、“The Indische Wereld”、“Religious Life in Malacca”、“Religious Life in the Dutch Republic”、“Catholic Lament”、“Conditional Tolerance”、“Governor Balthasar Bort”、“The Reformed Church under the VOC”、“Batavia: the Centre of Indisch Sion”、“Extent of the Church in the Indies”、“The Church in Malacca”、“Protestant Places of Worship”、“Malacca Falls into British Hands”、“Conclusion”。
本篇指出在17和18世紀初,馬六甲不可能成為荷蘭帝國的中心,因為荷蘭早已建立巴達維亞,對比馬六甲和巴達維亞,由於馬六甲有豐富的文化傳統,更受根深蒂固的社會關係的制約,而巴達維亞時在雅卡特拉廢墟上建立起來,更適合從零開始建立一個政權和社會。因此,馬六甲注定要生活在巴達維亞的陰影下,作為崗哨一樣的存在並配備規模小的駐軍,而不是作為貿易中心。根據當時荷蘭的技術、物資、人力資源根本不配備在馬六甲建立一個像19世紀殖民地的能力,就荷蘭人而言,他們的目標時將一個特定的地區、城市、領域整合成一個更大的帝國整體。馬六甲河荷蘭人建立的許多港口城鎮一樣,並不是一個統一和一體化帝國真正組成部分。
第六篇“Tra Scrittura e Legenda La Cina Negli Stampati Romani Della Fine del Cinquecento”(《書本與傳說之中的15世紀羅馬版畫中的中國》),著者Elisabetta Corsi,羅馬大學文學與哲學系教授,研究領域涉及近代早期中國天主教視覺文化和科學文化的融合。
本篇強調羅馬印刷品在第一次傳播有關中國的知識中的作用,特別是對建築教皇西斯托五世(Papa Sisto V)的重要性,其不僅對建造建築物感興趣,最重要的是對建造一個具有跨國性質的傳教士群體感興趣,這都將有助於塑造歐洲在隨後幾個世紀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關係。
轉載自宋玉宇、寧有餘:《澳門學著作提要(三十九)》,《澳門研究》2020年第3期,第133-1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