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歸真 | 原載《澳門研究》,2015年第1期,總第76期
《望廈1849》是一部以龍田村村民沈志亮等暗殺當時澳門總督阿馬留的歷史事件為題材,讓觀眾反思澳門歷史和社會發展,以至文化想像困境及人類生存狀況的敘事劇。運用福柯的異托邦概念,可分析編導莫兆忠如何通過虛實之際的劇場敘事展現異托邦的意義。然而,福柯所闡釋的異托邦很大程度上是具有解構意味的。在結合《望廈1849》分析的基礎上,可與之進行對話,呈現種種洞見與不見,並且在或印證、或補充中,於澳門的歷史語境中和美學上探討一個更具省思意義的異托邦。
葉歸真 | 原載《澳門研究》,2015年第1期,總第76期
《望廈1849》是一部以龍田村村民沈志亮等暗殺當時澳門總督阿馬留的歷史事件為題材,讓觀眾反思澳門歷史和社會發展,以至文化想像困境及人類生存狀況的敘事劇。運用福柯的異托邦概念,可分析編導莫兆忠如何通過虛實之際的劇場敘事展現異托邦的意義。然而,福柯所闡釋的異托邦很大程度上是具有解構意味的。在結合《望廈1849》分析的基礎上,可與之進行對話,呈現種種洞見與不見,並且在或印證、或補充中,於澳門的歷史語境中和美學上探討一個更具省思意義的異托邦。
葉歸真 | 原載《澳門研究》,2015年第1期,總第76期
《望廈1849》是一部以龍田村村民沈志亮等暗殺當時澳門總督阿馬留的歷史事件為題材,讓觀眾反思澳門歷史和社會發展,以至文化想像困境及人類生存狀況的敘事劇。運用福柯的異托邦概念,可分析編導莫兆忠如何通過虛實之際的劇場敘事展現異托邦的意義。然而,福柯所闡釋的異托邦很大程度上是具有解構意味的。在結合《望廈1849》分析的基礎上,可與之進行對話,呈現種種洞見與不見,並且在或印證、或補充中,於澳門的歷史語境中和美學上探討一個更具省思意義的異托邦。
顧躍 | 原載《美術與設計》,2017年第1期
作為近現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首要區域,澳門的歷史作用獲得公認,隨著中葡文化交融的深入,其獨特的設計藝術成就發軔於上世紀80年代至今達到新階段,贏得了大陸、香港、台灣同行讚譽。但人們對當代澳門設計史與現狀以及設計語言的沿革卻甚少關注,本文試從多元融合的當下平面設計語言特徵這一微觀的角度解析其成因與轉型。
顧躍 | 原載《美術與設計》,2017年第1期
作為近現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首要區域,澳門的歷史作用獲得公認,隨著中葡文化交融的深入,其獨特的設計藝術成就發軔於上世紀80年代至今達到新階段,贏得了大陸、香港、台灣同行讚譽。但人們對當代澳門設計史與現狀以及設計語言的沿革卻甚少關注,本文試從多元融合的當下平面設計語言特徵這一微觀的角度解析其成因與轉型。
顧躍 | 原載《美術與設計》,2017年第1期
作為近現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首要區域,澳門的歷史作用獲得公認,隨著中葡文化交融的深入,其獨特的設計藝術成就發軔於上世紀80年代至今達到新階段,贏得了大陸、香港、台灣同行讚譽。但人們對當代澳門設計史與現狀以及設計語言的沿革卻甚少關注,本文試從多元融合的當下平面設計語言特徵這一微觀的角度解析其成因與轉型。
陳繼春 | 原載《美術學報》,2017年第3期
“嶺南畫派”作為20世紀廣東形成的新畫派,追求“折衷中外,融匯古今”,也就是在繼承中國繪畫優良傳統的同時,注入現代科學方法,從而創造一種新內容、新形式的藝術。在此過程中,高劍父、高奇峰及陳樹人──“二高一陳”,以及其追隨者為此進行了多方面和持續不懈的探索。本文以高劍父和高奇峰的胞弟高劍僧為研究對象,致力重構其藝術歷程,展示其在兩兄指導下的藝術實踐,以及逝後高劍父和高奇峰對其思念之情。認為從畫壇上享譽的“二高”稱謂,到“三高”之名的出現,高劍父是主要的推手,即表達同胞關係的同時,也指明高劍僧是同在中國繪畫革新歷程中的“手足”。
陳繼春 | 原載《美術學報》,2017年第3期
“嶺南畫派”作為20世紀廣東形成的新畫派,追求“折衷中外,融匯古今”,也就是在繼承中國繪畫優良傳統的同時,注入現代科學方法,從而創造一種新內容、新形式的藝術。在此過程中,高劍父、高奇峰及陳樹人──“二高一陳”,以及其追隨者為此進行了多方面和持續不懈的探索。本文以高劍父和高奇峰的胞弟高劍僧為研究對象,致力重構其藝術歷程,展示其在兩兄指導下的藝術實踐,以及逝後高劍父和高奇峰對其思念之情。認為從畫壇上享譽的“二高”稱謂,到“三高”之名的出現,高劍父是主要的推手,即表達同胞關係的同時,也指明高劍僧是同在中國繪畫革新歷程中的“手足”。
陳繼春 | 原載《美術學報》,2017年第3期
“嶺南畫派”作為20世紀廣東形成的新畫派,追求“折衷中外,融匯古今”,也就是在繼承中國繪畫優良傳統的同時,注入現代科學方法,從而創造一種新內容、新形式的藝術。在此過程中,高劍父、高奇峰及陳樹人──“二高一陳”,以及其追隨者為此進行了多方面和持續不懈的探索。本文以高劍父和高奇峰的胞弟高劍僧為研究對象,致力重構其藝術歷程,展示其在兩兄指導下的藝術實踐,以及逝後高劍父和高奇峰對其思念之情。認為從畫壇上享譽的“二高”稱謂,到“三高”之名的出現,高劍父是主要的推手,即表達同胞關係的同時,也指明高劍僧是同在中國繪畫革新歷程中的“手足”。
莊文永 | 原載《澳門研究》,2017年第2期,總第85期
21世紀的澳門新詩可以說是上世紀新詩的延續,但時代不同、生活不同,表達的文化主題自然也不一樣。在詩歌表現和探索精神方面,一些詩人在藝術形式上的求異求新,突顯自身的抒情個性;其次,注重對文化主體意識的強化和開放,有着明顯的時代特徵;再次,詩歌寫作隊伍壯大,除了部分20世紀80年代的詩人之外,其他為數眾多的新一代詩人在新時代的文化環境中,對藝術進行追求、探索,成為其寫作的內在旋律。21世紀澳門詩歌創作出現的新審美視野,首先表現在對其生存體驗的關注,其次是對現實問題的關注。
莊文永 | 原載《澳門研究》,2017年第2期,總第85期
21世紀的澳門新詩可以說是上世紀新詩的延續,但時代不同、生活不同,表達的文化主題自然也不一樣。在詩歌表現和探索精神方面,一些詩人在藝術形式上的求異求新,突顯自身的抒情個性;其次,注重對文化主體意識的強化和開放,有着明顯的時代特徵;再次,詩歌寫作隊伍壯大,除了部分20世紀80年代的詩人之外,其他為數眾多的新一代詩人在新時代的文化環境中,對藝術進行追求、探索,成為其寫作的內在旋律。21世紀澳門詩歌創作出現的新審美視野,首先表現在對其生存體驗的關注,其次是對現實問題的關注。
莊文永 | 原載《澳門研究》,2017年第2期,總第85期
21世紀的澳門新詩可以說是上世紀新詩的延續,但時代不同、生活不同,表達的文化主題自然也不一樣。在詩歌表現和探索精神方面,一些詩人在藝術形式上的求異求新,突顯自身的抒情個性;其次,注重對文化主體意識的強化和開放,有着明顯的時代特徵;再次,詩歌寫作隊伍壯大,除了部分20世紀80年代的詩人之外,其他為數眾多的新一代詩人在新時代的文化環境中,對藝術進行追求、探索,成為其寫作的內在旋律。21世紀澳門詩歌創作出現的新審美視野,首先表現在對其生存體驗的關注,其次是對現實問題的關注。
傅玉蘭 | 原載《文化雜誌》,中文版第101期,2017年
華鈴(1915-1992),原名馮錦釗,生於澳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崛起於中國詩壇,於上海“孤島時期”獲“時代的號角”之譽。十多年間曾輾轉流離於滇、桂、黔、渝、滬及港、澳等地,發表了大量的新詩及譯作。出版作品有《玫瑰》、《向日葵》、《滿天星》、《牽牛花》、《火花集》及《華鈴詩文集》。本文作者透過研究詩人的手稿、詩集、照片、信函等資料,全面介紹華鈴其人、其詩及其時代。
傅玉蘭 | 原載《文化雜誌》,中文版第101期,2017年
華鈴(1915-1992),原名馮錦釗,生於澳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崛起於中國詩壇,於上海“孤島時期”獲“時代的號角”之譽。十多年間曾輾轉流離於滇、桂、黔、渝、滬及港、澳等地,發表了大量的新詩及譯作。出版作品有《玫瑰》、《向日葵》、《滿天星》、《牽牛花》、《火花集》及《華鈴詩文集》。本文作者透過研究詩人的手稿、詩集、照片、信函等資料,全面介紹華鈴其人、其詩及其時代。
傅玉蘭 | 原載《文化雜誌》,中文版第101期,2017年
華鈴(1915-1992),原名馮錦釗,生於澳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崛起於中國詩壇,於上海“孤島時期”獲“時代的號角”之譽。十多年間曾輾轉流離於滇、桂、黔、渝、滬及港、澳等地,發表了大量的新詩及譯作。出版作品有《玫瑰》、《向日葵》、《滿天星》、《牽牛花》、《火花集》及《華鈴詩文集》。本文作者透過研究詩人的手稿、詩集、照片、信函等資料,全面介紹華鈴其人、其詩及其時代。
劉浩敏 | 原載《文化雜誌》,中文版第101期,2017年
<正>林近(1923-2004),澳門重要的藝術家,原名崇拭,以字行,廣東新會人,生於澳門。他學識淵博,精通金石,能詩文、擅繪畫,尤精書法、篆刻。家學淵源甚為深厚,伯父林奎為康有為弟子,曾任教於日本橫濱的大同學校。因他為人謙厚,平易近人,故晚年亦有“近翁”之稱號,不但在港澳地區廣受尊崇<正>林近(1923-2004),澳門重要的藝術家,原名崇拭,以字行,廣東新會人,生於澳門。他學識淵博,精通金石,能詩文、擅繪畫,尤精書法、篆刻。家學淵源甚為深厚,伯父林奎為康有為弟子,曾任教於日本橫濱的大同學校。因他為人謙厚,平易近人,故晚年亦有“近翁”之稱號,不但在港澳地區廣受尊崇,也深受海內外藝壇同人的推許。,也深受海內外藝壇同人的推許。
劉浩敏 | 原載《文化雜誌》,中文版第101期,2017年
<正>林近(1923-2004),澳門重要的藝術家,原名崇拭,以字行,廣東新會人,生於澳門。他學識淵博,精通金石,能詩文、擅繪畫,尤精書法、篆刻。家學淵源甚為深厚,伯父林奎為康有為弟子,曾任教於日本橫濱的大同學校。因他為人謙厚,平易近人,故晚年亦有“近翁”之稱號,不但在港澳地區廣受尊崇<正>林近(1923-2004),澳門重要的藝術家,原名崇拭,以字行,廣東新會人,生於澳門。他學識淵博,精通金石,能詩文、擅繪畫,尤精書法、篆刻。家學淵源甚為深厚,伯父林奎為康有為弟子,曾任教於日本橫濱的大同學校。因他為人謙厚,平易近人,故晚年亦有“近翁”之稱號,不但在港澳地區廣受尊崇,也深受海內外藝壇同人的推許。,也深受海內外藝壇同人的推許。
劉浩敏 | 原載《文化雜誌》,中文版第101期,2017年
<正>林近(1923-2004),澳門重要的藝術家,原名崇拭,以字行,廣東新會人,生於澳門。他學識淵博,精通金石,能詩文、擅繪畫,尤精書法、篆刻。家學淵源甚為深厚,伯父林奎為康有為弟子,曾任教於日本橫濱的大同學校。因他為人謙厚,平易近人,故晚年亦有“近翁”之稱號,不但在港澳地區廣受尊崇<正>林近(1923-2004),澳門重要的藝術家,原名崇拭,以字行,廣東新會人,生於澳門。他學識淵博,精通金石,能詩文、擅繪畫,尤精書法、篆刻。家學淵源甚為深厚,伯父林奎為康有為弟子,曾任教於日本橫濱的大同學校。因他為人謙厚,平易近人,故晚年亦有“近翁”之稱號,不但在港澳地區廣受尊崇,也深受海內外藝壇同人的推許。,也深受海內外藝壇同人的推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