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學超 | 2009年
本書着眼於澳門半島炮台體系高度發展的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期,對這一期間諸如大炮台、東望洋炮台和望厦炮台等澳門三大炮台防禦體(炮台防綫)進行了細緻的描述,展現了炮台在當時的軍事價值以及其對澳門歷史格局產生的深遠影響。本書對澳門城牆和堡壘炮台的研究,一定程度彌補了澳門軍事史研究的不足,為讀者了解澳門軍事史提供了參考書目。
譚學超 | 2009年
本書着眼於澳門半島炮台體系高度發展的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期,對這一期間諸如大炮台、東望洋炮台和望厦炮台等澳門三大炮台防禦體(炮台防綫)進行了細緻的描述,展現了炮台在當時的軍事價值以及其對澳門歷史格局產生的深遠影響。本書對澳門城牆和堡壘炮台的研究,一定程度彌補了澳門軍事史研究的不足,為讀者了解澳門軍事史提供了參考書目。
譚學超 | 2009年
本書着眼於澳門半島炮台體系高度發展的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期,對這一期間諸如大炮台、東望洋炮台和望厦炮台等澳門三大炮台防禦體(炮台防綫)進行了細緻的描述,展現了炮台在當時的軍事價值以及其對澳門歷史格局產生的深遠影響。本書對澳門城牆和堡壘炮台的研究,一定程度彌補了澳門軍事史研究的不足,為讀者了解澳門軍事史提供了參考書目。
呂志鵬、黃健威 | 2009年
本書以“堂區”劃分章節,分別從教堂歷史、建築特色、基本資料等方面圖文並茂地對澳門本地各個天主教堂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細數了澳門各個天主教堂的歷史變遷和興衰更替,這一方面展現了天主教對澳門的影響深遠,另一方面也展現了澳門在中西宗教和文化交流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呂志鵬、黃健威 | 2009年
本書以“堂區”劃分章節,分別從教堂歷史、建築特色、基本資料等方面圖文並茂地對澳門本地各個天主教堂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細數了澳門各個天主教堂的歷史變遷和興衰更替,這一方面展現了天主教對澳門的影響深遠,另一方面也展現了澳門在中西宗教和文化交流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呂志鵬、黃健威 | 2009年
本書以“堂區”劃分章節,分別從教堂歷史、建築特色、基本資料等方面圖文並茂地對澳門本地各個天主教堂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細數了澳門各個天主教堂的歷史變遷和興衰更替,這一方面展現了天主教對澳門的影響深遠,另一方面也展現了澳門在中西宗教和文化交流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鄧思平 | 2012年
本書重點介紹了“澳門歷史城區”中十二項核心文物景點(共二十五項文物景點),較為全面敘述了澳門歷史城區內世界文化遺產建築特色、歷史故事等獨特風貌和內容,充分展現東西文明交融之美,這正是“彈丸之地”的澳門能夠與那些享譽世界的人類文明景觀一道受到關注、瞻仰和保護的緣由。
鄧思平 | 2012年
本書重點介紹了“澳門歷史城區”中十二項核心文物景點(共二十五項文物景點),較為全面敘述了澳門歷史城區內世界文化遺產建築特色、歷史故事等獨特風貌和內容,充分展現東西文明交融之美,這正是“彈丸之地”的澳門能夠與那些享譽世界的人類文明景觀一道受到關注、瞻仰和保護的緣由。
鄧思平 | 2012年
本書重點介紹了“澳門歷史城區”中十二項核心文物景點(共二十五項文物景點),較為全面敘述了澳門歷史城區內世界文化遺產建築特色、歷史故事等獨特風貌和內容,充分展現東西文明交融之美,這正是“彈丸之地”的澳門能夠與那些享譽世界的人類文明景觀一道受到關注、瞻仰和保護的緣由。
吳堯、朱蓉 | 2014年
“澳門知識叢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配以色彩精美圖片,向本澳居民、青年學生和旅客宣傳推介澳門具價值的本土文化知識。
本書較為系統地論述了澳門從開埠之初到當前不同歷史時期城市建築的變遷與發展,同時對澳門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的前因後果進行了明確的總結與概括,以期將澳門建築史的發展置於世界歷史發展的宏觀語境之中加以探討,從而使得我們對澳門城市建築發展過程中的偶然與必然事件有更為直觀與清晰的認識。
吳堯、朱蓉 | 2014年
“澳門知識叢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配以色彩精美圖片,向本澳居民、青年學生和旅客宣傳推介澳門具價值的本土文化知識。
本書較為系統地論述了澳門從開埠之初到當前不同歷史時期城市建築的變遷與發展,同時對澳門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的前因後果進行了明確的總結與概括,以期將澳門建築史的發展置於世界歷史發展的宏觀語境之中加以探討,從而使得我們對澳門城市建築發展過程中的偶然與必然事件有更為直觀與清晰的認識。
吳堯、朱蓉 | 2014年
“澳門知識叢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配以色彩精美圖片,向本澳居民、青年學生和旅客宣傳推介澳門具價值的本土文化知識。
本書較為系統地論述了澳門從開埠之初到當前不同歷史時期城市建築的變遷與發展,同時對澳門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的前因後果進行了明確的總結與概括,以期將澳門建築史的發展置於世界歷史發展的宏觀語境之中加以探討,從而使得我們對澳門城市建築發展過程中的偶然與必然事件有更為直觀與清晰的認識。
鄧思平 | 2015年
本書在原版《澳門世界遺產》的基礎上,增加聖老楞佐堂、聖奧斯定堂、何東圖書館等10篇介紹,全面敘述了澳門歷史城區內世界文化異常建築特色、歷史故事等獨特風貌和內容,充分展現東西文明交融之美,這正是“彈丸之地”的澳門能夠與那些享譽世界的人類文明景觀一道受到關注、瞻仰和保護的緣由。
鄧思平 | 2015年
本書在原版《澳門世界遺產》的基礎上,增加聖老楞佐堂、聖奧斯定堂、何東圖書館等10篇介紹,全面敘述了澳門歷史城區內世界文化異常建築特色、歷史故事等獨特風貌和內容,充分展現東西文明交融之美,這正是“彈丸之地”的澳門能夠與那些享譽世界的人類文明景觀一道受到關注、瞻仰和保護的緣由。
鄧思平 | 2015年
本書在原版《澳門世界遺產》的基礎上,增加聖老楞佐堂、聖奧斯定堂、何東圖書館等10篇介紹,全面敘述了澳門歷史城區內世界文化異常建築特色、歷史故事等獨特風貌和內容,充分展現東西文明交融之美,這正是“彈丸之地”的澳門能夠與那些享譽世界的人類文明景觀一道受到關注、瞻仰和保護的緣由。
楊開荊 | 2017年
澳門的宗教文化豐富而多元,擁有大小廟宇四十餘座,涵蓋佛、道、民間俗神等,而位於三巴仔街的功德林,雖然外觀上不起眼,也在長時期內不被信眾之外的人所知,但它卻在澳門佛教發展,以及女子佛學教育等方面擁有無可比擬的歷史。隨着2016年功德林藏經閣文獻遺產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世界記憶名錄》,功德林具有的文化與社會價值被廣泛關注與認同。本書對功德林這座小小寺院的關注,也是在追尋澳門近百年的時代印記,過往的人與事足以讓人久久回味。
楊開荊 | 2017年
澳門的宗教文化豐富而多元,擁有大小廟宇四十餘座,涵蓋佛、道、民間俗神等,而位於三巴仔街的功德林,雖然外觀上不起眼,也在長時期內不被信眾之外的人所知,但它卻在澳門佛教發展,以及女子佛學教育等方面擁有無可比擬的歷史。隨着2016年功德林藏經閣文獻遺產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世界記憶名錄》,功德林具有的文化與社會價值被廣泛關注與認同。本書對功德林這座小小寺院的關注,也是在追尋澳門近百年的時代印記,過往的人與事足以讓人久久回味。
楊開荊 | 2017年
澳門的宗教文化豐富而多元,擁有大小廟宇四十餘座,涵蓋佛、道、民間俗神等,而位於三巴仔街的功德林,雖然外觀上不起眼,也在長時期內不被信眾之外的人所知,但它卻在澳門佛教發展,以及女子佛學教育等方面擁有無可比擬的歷史。隨着2016年功德林藏經閣文獻遺產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世界記憶名錄》,功德林具有的文化與社會價值被廣泛關注與認同。本書對功德林這座小小寺院的關注,也是在追尋澳門近百年的時代印記,過往的人與事足以讓人久久回味。
楊開荊 | 2019年
該書在史料的基礎上,以通俗易明的語言從澳門觀音堂的歷史,到禪宗傳入澳門的過程,分享了當中的故事。其中涵蓋名僧足跡、歷任住持及其時代背景、文人雅士存墨寶、建築特色,以及寺院與國運的起伏的聯繫等方面的內容。作者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與大眾分享作為澳門歷史文化見證者和重要形成地的觀音堂的歷史,有助於讀者了解禪院在澳門歷史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楊開荊 | 2019年
該書在史料的基礎上,以通俗易明的語言從澳門觀音堂的歷史,到禪宗傳入澳門的過程,分享了當中的故事。其中涵蓋名僧足跡、歷任住持及其時代背景、文人雅士存墨寶、建築特色,以及寺院與國運的起伏的聯繫等方面的內容。作者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與大眾分享作為澳門歷史文化見證者和重要形成地的觀音堂的歷史,有助於讀者了解禪院在澳門歷史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楊開荊 | 2019年
該書在史料的基礎上,以通俗易明的語言從澳門觀音堂的歷史,到禪宗傳入澳門的過程,分享了當中的故事。其中涵蓋名僧足跡、歷任住持及其時代背景、文人雅士存墨寶、建築特色,以及寺院與國運的起伏的聯繫等方面的內容。作者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與大眾分享作為澳門歷史文化見證者和重要形成地的觀音堂的歷史,有助於讀者了解禪院在澳門歷史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黃文輝 | 2021年
康真君廟(俗稱康公廟),在澳門眾多廟宇中,其歷史源流、建築規模以至社會影響力都不算突出,但因其坐落之內港地區乃19世紀中葉後澳門逐漸發展起來的繁華地帶,其創建、發展及以其為中心的社區生活,從側面反映了晚清以來澳門華人社會的面貌。可以說這間小小的廟宇,既見證著澳門內港地區社會、經濟的變遷,也盛載著澳門幾代人的歡樂、祈願與回憶。
黃文輝 | 2021年
康真君廟(俗稱康公廟),在澳門眾多廟宇中,其歷史源流、建築規模以至社會影響力都不算突出,但因其坐落之內港地區乃19世紀中葉後澳門逐漸發展起來的繁華地帶,其創建、發展及以其為中心的社區生活,從側面反映了晚清以來澳門華人社會的面貌。可以說這間小小的廟宇,既見證著澳門內港地區社會、經濟的變遷,也盛載著澳門幾代人的歡樂、祈願與回憶。
黃文輝 | 2021年
康真君廟(俗稱康公廟),在澳門眾多廟宇中,其歷史源流、建築規模以至社會影響力都不算突出,但因其坐落之內港地區乃19世紀中葉後澳門逐漸發展起來的繁華地帶,其創建、發展及以其為中心的社區生活,從側面反映了晚清以來澳門華人社會的面貌。可以說這間小小的廟宇,既見證著澳門內港地區社會、經濟的變遷,也盛載著澳門幾代人的歡樂、祈願與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