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禹
發表日期:2013.4
語種: 中文
類別: 法律
登錄號:p000128
澳門大學法學院教授
北京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曾任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長期從事“一國兩制”與港澳基本法研究,亦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
1922年,一群為數十九人的傳教士來到澳門,這是第十三批從義大利都靈出發的慈幼會士,陳基慈神父是其中一人。他在澳門特別值得人們稱頌的工作分有兩個時期:太平洋戰爭以及葡萄牙四二五革命之後的年代,本書分別就以上兩個時期的陳神父生平予以詳細記述。他是所有從澳門出到遠東各地宣揚基督的傳教士中,最佔重要地位的一名。
Baptista, António Rodrigues; 余漢釗
英國畫家錢納利一生與澳門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旅居澳門長達20多年,視澳門為“第二故鄉”,對澳門具有深深的眷戀之情,並由此創作了大量以澳門為題材的書畫作品。為此,作者大量搜集有關錢納利的英文、葡文和中文舊書等出版物資料,走遍錢納利於1825年至1852年間在澳門活動過的地方,在詳細考證的基礎上著成此書。本書以美術愛好者的觸覺,從經濟學角度出發,不僅探索了錢納利這位在遠東美術發展史上獨領風騷的英國畫家之生平以及他和當時僑居廣東和澳門的貿易商人之交往活動,而且也廣泛涉及了澳門在150多年前的文化和社會狀况。
陳繼春
汪兆鏞的學術交往活動與近代嶺南和澳門學術文化發展有密切關係,本書試圖通過收集與其相關人物的年譜、族譜、文集、詩集、傳記、專著、往來書信等資料,以其家世、師承、經歷、交友、著作、研究等各方面為切入點,對其在嶺南以至澳門近代歷史中的地位、在學術及文學上所作的貢獻展開全面而系統的分析。另外,汪氏與其他人交往活動頻繁,相互之間所衍生出來的輻射作用對傳承學術研究貢獻尤大,因此本書也闡述了清末民初區域間的文化聯繫,以及傳統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與作用。
彭海鈴
本書是在過往對汪兆鏞的研究上,進一步梳理並綜合分析他在澳門居住時期,與學者、文士、佛門中人和紳商的交往活動,大力推動傳統學術文化思想,反映澳門與近代嶺南學術文化的密切關係。本書的出版,為後續關於汪兆鏞和同時期的港澳文化遺民的社會交往、其對地方文化貢獻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礎。
人們曾經對于賈梅士是否在澳門生活過各執一詞,但是後來學術界普遍認為這一問題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賈梅士的思想和聲音確實曾經與澳門發生關聯,回蕩在這片土地上。時值“世界詩人組織”在澳門舉辦會議之際,在此背景下,本書收錄了文德泉神父和若澤•艾爾馬諾•薩拉伊瓦教授各一篇文章。其中,文德泉神父的文章曾于1980年由教育暨青年司出版;若澤•艾爾馬諾•薩拉伊瓦教授的文章曾在《文化雜志》發表。這兩篇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即通過引證史料來證明葡萄牙偉大的詩人賈梅士曾在澳門生活過幷創作了不朽史詩《葡國魂》的部分章節。Há sempre, uma "política" editoral. Ilustra-se, evidentemente, com o critério desta edição. Nela se compaginam dois textos orientados pelo comum objectivo científico de inscrever na História um facto: a estada de Camões em Macau "nas partes da China".
文德泉; 若澤‧艾爾馬諾‧薩拉伊瓦; 官龍耀; 曾永秀; 黃徽現; 鍾怡; 談霏; 李健; 莫秀妍; 姚京明
本書分為甲乙兩輯。甲輯“澳門古今”寫澳門的歷史背景和滄桑變化,對澳門歷史上的重要事件都有所敘述,從澳門開埠寫起,每篇五六百字,每篇獨立而又前後連貫,把澳門的歷史和地理知識都交織在一起,儼然一幅澳門的古今圖景,是情趣兼備的掌故小品。乙輯“藝文人物”寫與澳門有關的藝文人物,如秦牧、啟功等,描寫人物形象立體鮮明。
李鵬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