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觀應澳門住宅“新村尾鄭慎餘堂”考析
黃文輝
林發欽
梁金玉
鄧景濱
彭海鈴
劉羨冰
鄭觀應資助其父建造澳門龍頭左巷十號“鄭家大屋”房屋,且自資建造“日月光華”樓屋於其內,故一般認為他在澳時居住於鄭家大屋。然而細心察看“日月光華”樓屋的建築規模與空間分佈,不像住宅用途。鄭觀應遺囑《香山鄭慎餘堂待鶴老人囑書》中,其在澳門房產只有“新村尾屋”及“萬里長城即媽閣街十三間半屋”兩處。經過爬梳鄭氏相關文物、《澳門憲報》、《華僑報》等文獻資料,證實房產之一的“新村尾屋”地址為83, Ponta...
林發欽 | 澳門理工學院
2017年適逢是有“澳門之子”之稱的鄭觀應誕辰175週年,為紀念先賢,弘揚鄭觀應思想,探索鄭觀應思想的當代價值,澳門理工學院中西文化研究所在各方大力支持下,組織學術團隊持續開展“鄭觀應與澳門”系列研究活動。當中包括舉辦了“思索踐行:鄭觀應與近代中國”小型學術研討會,讓來自北京、上海、廣州、中山和澳門本地的學者聚首一堂,以當今的新史料、新視野、新成果,共同探討鄭觀應思想的當世價值。本書即為這次研討會...
梁金玉 | 廣東人民出版社
鄭觀應是中國近代歷史名人,在工商業、寫作及慈善事業皆取得巨大成就,他認為家庭教育對他的影響很大。本書大量搜集他的家訓進行分析,包括家書、囑書、詩歌、散文、楹聯、照片以及鄭觀應族人的事蹟,以及比較鄭觀應、“江南第一家”、曾國藩三個家族的家訓,指出家訓有助提升家庭教育的成效,培養優秀人才。
鄧景濱 | 澳門理工學院
本書以13篇文章的篇幅緊緊圍繞鄭觀應的其人其事展開深入探索,就其本名、題署、道號、學道始年、生卒年月、像贊、《盛世危言》系列書名、詩集版本、詩歌、俗文學、故居對聯及牌匾等一一仔細考究,讓讀者進一步認識這位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和實業家,同時為鄭觀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
彭海鈴 | 澳門近代文學學會
收錄全國近代文學學會會長郭延禮教授的《外國文學的創作手法對近代文學的影響》、副會長管林教授的《略論鄭觀應抨擊“買豬仔”和反美抗約的詩文》、河南大學副校長關愛和教授的《中國近代海外遊記文學研究》、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王飆的《城市遊記與近代散文變革》、上海社科院文學所袁進教授的《試論西方傳教士對中國近代文學的影響》、浙江社科院文學所陳銘教授的《鄭觀應與黃遵憲詩中之海外形象比較研究》、瀋陽師範學院張永芳的《...
劉羨冰 | 澳門基金會
按照文章的主題,本書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其一是總論,主要論述雙語人才與中外交流的關係;其二是從敘述語言溝通的歷史狀况說到利瑪竇對漢語認識水平的意義及中、葡、英三語並存和作用;其三主要論述雙語對三語的發展以及促使東學西傳、西學東漸的東西文化融合;其四主要介紹了“世居澳門”的鄭觀應對西學的正確態度。總之,本書綜合運用語言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的知識,正確闡述了澳門早期對外開放的發展過程,也正確反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