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轉型、變項與傳播:澳門早期現代化研究(鴉片戰爭至1945年)》

宋玉宇

著者查燦長,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廣告學系教授。1988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世界經濟史專業,獲碩士學位;2003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現代化研究方向),獲博士學位。近年來先後發表了有關世界經濟史和中國現代化的論文20餘篇、專著2部。現在主要從事西方傳媒與現代化的研究。

在“導論”中,著者指出,“現代化”在時間概念上是從中世紀結束以後一直延續至今的“兼有近代與現代之意”的一個歷史過程。此著作的研究目的就是以力圖從澳門的經濟轉型、政治變項與社會整合等三個方面的有機聯繫與邏輯發展的基點出發,考察和展現從鴉片戰爭至1945年期間澳門這一中國最早由外力開埠的國際商港之現代化路徑的動態實況。並在此基礎上,對國內沿海港口城市的發展軌跡、模式和規律作理論上的探究。

全書共分四章。第一章《必然的依附性:澳門的開埠與通商》,通過對澳門的自然環境與地緣特徵、澳門的開埠與通商、16-19世紀澳門短暫的繁榮與無奈的衰微三個方面,從一個比較宏觀的視角來對近代澳門現代化啟動時期的自然地緣特徵、時代背景及由此引發出來的若干重要歷史問題進行一概括性的梳理、考察和論析,認為澳門的繁榮得益於清朝政府的海禁遷界政策而讓澳門有了壟斷貿易的機會,而也正是因為對外貿易政策的變動導致澳門的海上貿易走向衰落。

第二章《生存路徑的選擇﹕經濟結構的轉型》包括“歷史的錯位與折”、“經濟結構的換位與產業轉型”以及“向現代化經濟的緩慢推進──19世紀末至民國(1945年的澳門經濟)”三個部分。著者以19世紀中葉前後澳門的生存環境的變化和澳門的生存路徑的摸索與選擇為考察重點,來探析澳門經濟轉型的現代化內容、特徵與歷程。著者認為,新的國際貿易體系下,澳門的貿易走向了衰落,經過鴉片戰爭後半個世紀的生存路徑的探索和嘗試後,“利於澳門的因素”在19世紀末時得到興起和發展,澳門開始從真正從“單一型”的經濟向多元經濟轉型。

第三章《角色與功能的丕變:政治制度的變項》,著者在第一節通過澳門主權的歷史詮釋和澳門管理政制的二元性兩個方面,梳理考察了澳門政制形成的歷史背景。在第二節,著者分析了澳葡政府政治功能的變化和總督與議事會權力角色的變化,認為澳葡政府千方百計設法擺脫中國政府的控制和管理,目的是達到使澳門走向在政治上獨立於中國的自治形態。最後著者探討了鴉片戰爭後澳門華人治權的變項,認為經濟上很強的對外依附性和政制上很強的歷史演變性是影響和推動澳門現代化的重要因素。

第四章《互動依存的雙向交流:跨文化傳播與社會整合》,主要是通過對城市結構與功能的變遷、東西文化的雙向交流與傳播、社會整合與華人市民社會等問題展開研究,旨在從鴉片戰爭前後澳門社會與文化發生急變的這一時段和內容來考察和探究澳門城市與社會文化的現代化進程。著者認為,澳門在鴉片戰爭至1945年間所進行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文化諸方面的現代化,及在此期間所形成的經濟結構、政治模式和文化特徵,是1949年以後,澳門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形態與發展的基礎。

此著作前有張憲文、吳志良兩位學者各自所寫的序言,書後附錄了“徵引文獻”與“後記”等。

轉載自宋玉宇、寧有餘:《澳門學著作提要(三十九)》,《澳門研究》2020年第3期,第131-132頁。

進階搜尋|全站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