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介林廣志《澳門之魂:晚清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
梁翠兒
圖1 《澳門之魂:晚清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封面。
一、概覽
本書作者林廣志,現任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所長,2005年以“晚清澳門華商與澳門華人社會”為題,獲得廣州暨南大學博士學位,其後持續對澳門近代經濟史、社會史等領域進行深耕,著有《盧九家族研究》1、《澳門晚清華商》2等專書,以及〈晚清澳門華人賭商的產業投資〉3、〈澳門晚清華商的崛起及其歷史貢獻—以盧九家族為中心〉4等論文。本書是以其博士論文為基礎,並集結近年來的新作而成,因此內容堪稱豐富。
二、章節內容
本書為全面論述晚清澳門華商及華人社會的著作,共分八章,主要探討鴉片戰爭後澳門華商崛起的背景,華商與澳門經濟近代化的關係,及其對政治、社會事務的參與和影響。
在內容方面,前兩章主要為歷史的描述。第一章〈鴉片戰爭前澳門華人的商業活動〉,以澳門華人的經濟活動為主軸,簡述澳門從明代開埠到鴉片戰爭前後商業活動的興衰發展,以及香港開埠使澳門國際貿易徹底衰落後的經濟轉型狀況。第二章〈鴉片戰爭後澳門華商崛起的背景〉,首先論述太平天國爆發後大量人口及資金流入澳門所帶來的契機、澳葡政府在總督亞馬留(João Maria Ferreirado Amaral, 1803-1849)統治下取得的排他性管治,以及後來頒行的商業政策及對市政的管理,使澳門過渡到城市型資本主義社會,有利華商商業活動的開展,其中專營制度的出現更使他們能夠累積雄厚資本。
第三、四章為華商崛起的經過及其與澳門經濟近代化的關係,其標題均為〈華商的崛起:華商與澳門經濟的近代化〉。第三章討論鴉片走私、苦力貿易、賭博這三大行業的崛起和發展,華商透過經營這些行業來累積雄厚資本,並對澳門的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第四章論述華商在累積資本後,開始涉足近代工業、金融典當業及軍火貿易等行業,並兼論旅遊、娼妓及漁業的發展,上述各行業,均受到澳葡及清政府政策的變化、清朝整體及廣東地區局勢的變動等複雜因素影響。
圖2 中國苦力(圖源:wikimedia commons, https://bit.ly/35FfVzF)
第五章〈華商的崛起:財富增長與社會參與〉,則是分析華商政治、經濟及社會地位的提升。例如:華商成為澳門主要的納稅群體及最大的業主,使得澳葡政府管治華人的政策出現改變;華商對政治及社會等公共事務的參與程度亦有所提升。
第六章〈華商的不同道路─華商家族研究〉,對十一個著名華商家族進行個案研究。包括其家族涉足的行業及興衰,其中不少家族是因賭博業及承充(專營)制度而興起,累積資本後再涉足工業、貿易、金融等不同行業,創建或參與各種華商組織並對社會發揮重大影響,一些華商甚至在澳葡政府的商貿部門任職。
第七章〈華商組織與華人社會〉,首先,簡述華人社會型態由漁農社會轉變為商業社會、由清朝保甲之民轉變為澳葡城市居民的經過,以及華商階層的形成及分類。其次,是華商組織由神緣性─業緣性─慈善性─聯誼性─政商性的發展經過、各階段的角色及作用。最後,則是華人在中、葡兩種不同文化影響下的價值觀及社會風俗的調適問題,以及澳葡政府針對華人風俗所頒行的政策。
第八章〈晚清政治漩渦中的澳門華商及其生存之道〉,探究華商在清末局勢動盪及中、葡因澳門問題衝突不斷的情況下如何自處。作者認為華商採取“雙重效忠”的方式,以利益為主要考量,根據形勢變化來選擇靠攏的對象,時而配合廣東政府,時而與澳葡政府聯合。此外,本章亦兼論澳門華商與革命黨及維新派的交往。
總括來說,本書全面論述晚清澳門華商的崛起及其對經濟、政治、社會的種種活動,他們受益於清末澳門政治情勢及經濟形態轉變而致富,形成一個具有巨大影響力的階層,成為澳門近代經濟及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及發展動力。
三、評析
澳門近代的經濟、社會史為近十多年來新興的領域,因此研究數量並不多,有關華商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回顧過去澳門史的研究概況,二十世紀以來,學界已有若干研究成果出現,但均集中於政治和外交方面,有關經濟的研究,只有張天澤於荷蘭萊頓大學出版的博士論文Sino-Portuguese Trade From 1514-1644: A synthesis of Portuguese and Chinese Sources5。自六十年代開始,經濟方面論著漸漸變多,如全漢升的〈明代中葉後澳門的海外貿易〉6。
到了八十年代,隨著澳門回歸一事被提上議程,中、葡雙方對澳門的興趣都大大提高,而《文化雜誌》的創刊,更促進了中葡貿易相關論文的出版7。雖然澳門史研究的視野在八十年代以後漸漸從政治史、外交史擴展到經濟史,但從時間範圍來看,卻偏重清中葉以前國際貿易較為繁盛的階段,對於清末以後的研究並不多。
直到九十年代以後,如費成康《澳門四百年》8、萬明《中葡早期關係史》9等專書出現,才對鴉片戰爭以後的經濟有較多討論,由於多屬通論性質,只關注到鴉片走私、苦力貿易及博彩業的情況,對其他商業活動及制度均沒有提及,並且與其他澳門近代史的研究相似,較著重中葡條約的訂定、澳門主權歸屬及勘界等外交問題。這些研究的共同點之一,就是對生活在澳門的人群,特別是華人,並沒有太多著墨。然而,澳門自開埠以來就有一定數量的華人居住,太平天國以後,華人所占人口比例及重要性皆大大提高,但在這些研究中他們卻是模糊、無聲的角色。直到近十年,才有相關論著出現,例如:湯開建〈晚清澳門華人巨商何連旺家族事蹟考述〉10、張建軍〈澳門華商曹善業及其家族的再研究〉11、趙利峰〈中山先生在澳行醫時期交遊人物考之一─華商曹子基及其家族〉12,惟均停留於個案研究的層面。
圖3 《澳門之魂》作者手稿。
因此本書的出現,可謂填補了澳門近代經濟史、社會史及華人研究的空白,甚至對於明清時期澳門經濟史的研究亦有貢獻。在第一章的論述當中,作者穿插許多居澳中國商人的活動,例如:沈天爵的發跡、三街會館的創建等,擴大了以往以葡人活動為中心的視野,豐富了明清時期中國商人的經濟活動,一改以往中、葡雙方只是兩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的狀態。後續七章則以華商作為主軸,全面論述其經濟、政治與社會活動,以及與澳門政府、廣東政府的關係,使近代澳門史的研究視野從國家層面擴展到居民的身上。同時,亦使中葡關係的研究更為豐富,除了國與國的外交互動以外,還涉及到不同族群間的互動,例如:澳葡政府與華商的關係、華商在澳葡政府及廣東政府間的角色等,讓近代中葡關係史研究變得更為立體。
另一方面,本書透過全面考察華商從事的經濟活動,來觀察澳門經濟的轉型過程,跳脫以往只著重於鴉片走私、苦力貿易及賭博業的討論,還關注到近代工業、金融、貿易等方面的發展,補充了澳門近代經濟史除了上述三個行業以外的空白地帶,並能從中檢視華商的經營及資本累積,進而探討他們如何透過經濟實力的增加,而形成一個對政治、社會等方面均具有影響力的群體。
要開拓前人並未深耕之領域,作者在書中引用了大量一手史料,而以《澳門憲報》作為本書的基石13。《澳門憲報》為澳葡政府於十九世紀中葉所辦的一份官方性質報刊,公布政府法令、章程及與公共事務有關的資訊,最初以葡語刊行,後於1850年代開始,與華人相關的內容亦輔以中文翻譯,因此收錄了大量澳門華人政治、經濟及社會相關的資料,對澳門近代史的研究有重要幫助。作者曾於2002年與湯開建發表〈進一步加強澳門近代史研究—以《澳門憲報》資料為中心展開〉14一文,強調此報的史料價值,因此本書可視為作者對這篇文章的具體行動。
圖4 1923年《澳門憲報》,輔以中文翻譯。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提供。(“澳門記憶”文史網:p0007834)
透過《澳門憲報》的記載,在經濟方面,可以呈現華商對上至賭博、鴉片等重要行業,下至豬肉、人糞等日常生活相關行業的壟斷情況,以及澳葡政府對經濟活動獎勵或限制的措施;在政治方面,可以掌握華商擔任公職的事例;在社會方面,則可說明澳葡政府對華人風俗因地制宜的政策,以及當時華人婚姻、喪葬及財產繼承等習慣。據此,作者已大致勾劃出晚清華商及華人社會的面貌,再輔以大量明清到民國時期的官方檔案及中外文報刊,讓內容更具深度與廣度,例如:利用《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15等資料,來豐富貿易相關的經濟活動。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引用不少華商家譜、墓志銘以及當地的碑刻資料,使得華商的面貌更為生動立體。
然而,正如許多澳門史研究面臨的困境,中、葡交織的複雜背景給予澳門作為研究對象的價值,同時亦造成研究的困難,能夠同時掌握中、葡雙語的研究者並不多,因此常常出現偏重某一種語言史料的情況,作者也面臨同樣的困境。書中所引多為中文史料,葡文史料寥寥可數,因此從完整度來說,有些美中不足。例如:在第五章論述華商政治地位的提升時,是利用《澳門憲報》中文資料中,華商在公鈔局或理商局擔任副局長、局紳、書吏等的事例來說明,從中的確可以看到華人對政治的參與,但是因為書中沒有說明當時澳葡政府的組織架構,或解釋這些職位的實際職能,讓讀者無法了解華商擔任的職務,是否在實際運作中能發揮作用。更具體來說,是否具有實權。這部分的內容很可能需要借助葡文資料,亦即澳葡政府的組織章程或是公鈔局、理商局等單位運作的記錄,因此語言的限制,也造成了論述上的侷限性。
整體而言,作為一部規模龐大的作品,本書的章節安排和論述邏輯是清晰有條理的。本書以晚清華商作為主軸,首先說明其崛起的背景,顯示澳門情勢的改變、澳葡政府的政策為華商所帶來的機會,以及華商崛起後如何反過來對澳門經濟轉型產生巨大助力,甚至成為經濟支柱。其次,討論華商的經濟實力提升後,在政治、社會影響力的逐步增強。最後,歸結出華商在晚清變動社會中的生存之道。雖然全書的架構完整,但在章節及內容的安排上,仍有一些改進的空間。在前四章論述經濟的部分,可謂一氣呵成、結構緊密;後四章雖不至於鬆散,但各章的連貫性及緊扣程度有所降低。例如:研究華商家族的第六章,夾在探討華商財富及社會參與增加的第五章,以及分析華商組織與華人社會的第七章之間,顯得有點突兀,甚至在閱讀時出現一種斷裂感。當然,這章確實有其存在價值,但若將其置於第八章之後,成為全書最後一章,一方面能增加閱讀前面各章時的流暢度,另一方面亦可從華商家族的興衰史中,看到他們與澳門政治、經濟及社會的種種發展,進而發揮總結及具體化前面各章內容的作用。
此外,本書亦呈現出澳門史研究的一些轉向。目前所見若干1990年代及2000年代初期的作品,當時澳門正處於主權移交的過渡時期,由於時代氛圍的影響,不免渲染一種民族主義情緒。例如:萬明的《中葡早期關係史》和黃鴻釗的《澳門史》16,在論述鴉片戰爭後的澳門史或中葡關係史時,偏向強調葡萄牙作為帝國主義侵略者的角色,以及清廷的守舊與軟弱,使他們無法顧及城市中居民的活動。正由於只著重在政治、外交的面相,亦使他們忽略不同族群的互動和交往,只側重華人對澳葡政府的敵視。但本書作者並未受上述意識型態影響,反而以較中性的態度書寫不同族群的真實活動,評估他們對澳門所作的貢獻。例如:肯定澳葡政府把資本主義的法律制度、將商業規章帶進澳門,成功營造成令商人安心和相對穩定的經商環境,吸引更多商人及資金流入。對於澳葡政府的批評,亦非如傳統指責其為帝國主義侵略者或殖民主義剝奪者,而是基於史實和經濟層面出發,如批評承充制度的實施對自由經濟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等。至於對華人的描述,也非只強調與葡人敵對,而是借用“雙重效忠”的觀念來分析,這亦是本書值得肯定之處。
圖5 清後期貿易水彩畫。澳門檔案館收藏及提供。(“澳門記憶”文史網:p0005565)
本書對澳門近代史的研究,亦有承先啟後的重要性。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前,經濟活動的主體為葡人,華人的角色相對次要,政治則為二元分治的狀態,由議事會和總督管治葡人,明清政府設立的縣丞和同知管治在澳華人。鴉片戰爭以後,葡人逐漸取得澳門的實際管治權,華人也隨著太平天國等內亂大量湧入,成為澳門的主要族群17,其重要性也越來越高,華人菁英階層更成為澳葡政府拉攏的對象。轉變前後的澳門,可謂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因此掌握其中的變化十分重要,透過本書則可以了解到這一過渡時期的相關發展,特別是華人社會型態的變化、菁英階層的形成與凝聚力的提高,對於研究民國以後澳門的政治、經濟史及華人研究,皆有重大幫助。
總括來說,本書全面探討了近代澳門經濟的轉型與發展,兼及政治、社會等方面的演變,並以華商作為討論的主軸。本書在澳門史研究中,甚具開創性,大大豐富了澳門近代經濟史、社會史及華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並以大量史料作為基礎,章節安排上雖然有些美中不足,但整體來說瑕不掩瑜,是研究近代澳門史的重要參考書籍。
注釋:
1. 林廣志,《盧九家族研究》(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 林廣志,《澳門晚清華商》(香港︰三聯書店,2015)。
3. 林廣志,〈晚清澳門華人賭商的產業投資〉,《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9:6(廣州,2009.11),頁136-143、頁160。
4. 林廣志,〈澳門晚清華商的崛起及其歷史貢獻─以盧九家族為中心〉,《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廣州,2011.1),頁40-47、頁159。
5. Tianze Zhang, Sino-Portuguese Trade From 1514-1644: A synthesis of Portuguese and Chinese Sources, Nederland: Brill Archive, 1933.
6. 全漢昇,〈明代中葉後澳門的海外貿易〉,《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 報》,5:1(香港,1972),頁245-273。
7. 例如︰張廷茂,〈1513-1520 年葡萄牙人在華貿易及其性質〉,《文化雜誌》,43(澳門,2002夏季),頁39-46;李金明,〈17世紀以澳門為中心的東亞海上貿易網〉,《文化雜誌》,48(澳門,2003秋季),頁75-80;黃啓臣,〈明清時期廣州和澳門在貿易全球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雜誌》,57(澳門,2005冬季),頁53-64。
8. 費成康,《澳門四百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9. 萬明,《中葡早期關係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10. 湯開建,〈晚清澳門華人巨商何連旺家族事蹟考述〉,《近代史研究》,2013:1(北京,2013.1),頁71-93、頁161。
11. 張建軍,〈澳門華商曹善業及其家族的再研究〉,《澳門研究》,79(澳門, 2015.12),頁128-141。
12. 趙利峰,〈中山先生在澳行醫時期交遊人物考之一─華商曹子基及其家族〉, 《歷史文獻與傳統文化》,17(廣州,2012.12),頁189-205。
13. 湯開建、吳志良主編,《澳門憲報中文資料輯錄(1850-1911)》(澳門︰澳門基金會,2002)。
14. 湯開建、林廣志,〈進一步加強澳門近代史研究─以《澳門憲報》資料為中心展開〉,《澳門歷史研究》,2002:1(澳門,2002.12),頁11-18。
15. 莫世祥等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1887-1946》(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
16. 萬明,《中葡早期關係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黃鴻釗,《澳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17. 古萬年、戴敏麗,《澳門及其人口演變五百年(一五零零至二零零年)》(澳門︰澳門統計暨普查司,1999),頁98。
本文轉載自《臺灣師大歷史學報》,2018年12月,第221-230頁。圖片為澳門虛擬圖書館編輯部新增,標題及段落並經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