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允中

Ieong, Wan Chong

1933年出生於遼寧鐵嶺,早年畢業於軍事外語學院本科,1990年代初先後獲暨南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多年來,楊教授在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範疇,尤其是在“一國兩制”和基本法領域進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以獨到的見解分析澳門的政治和社會發展,也是“一國兩制”研究的領航人。

長期以來,楊教授編著了大量具有深遠影響的學術著作,其中主編大型工具書包括《澳門百科全書》、《“一國兩制”百科大辭典》、《澳門特別行政區常用法律全書》等;在社科領域完成學術專著逾40部、發表論文逾500篇、主持編撰大型學術期刊逾80期、研討會論文集和研究報告逾50部。在研究的道路上,楊允中教授不斷攀登,永不言休,其著作如《微型經濟與微型經濟學》、《‘一國兩制’與現代憲法學》、《澳門基本法釋要》、《“一國兩制”:實踐在澳門》、《“一國兩制”實踐論》等在兩岸四地學術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由於學術上的成就,楊允中教授先後受聘於多所著名學府,如澳門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山大學、澳門城市大學等多所高校擔任要職或客座教授;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澳門基本法委員會第一、二屆委員,第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澳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執行秘書、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等,豐富的社會經驗拓展了他治學的嚴謹性。近年受命創建澳門理工學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並擔任首任主任及教授。

從澳門進入回歸祖國過渡期至今,楊教授積極參與發起學術社團:澳門社會科學學會、澳門經濟學會、澳門學者同盟等,致力凝聚社會力量,推動本地學者參與澳門學術研究。主持完成有關澳門微型經濟、中產階層、文化產業、“一帶一路”、區域合作、正確實踐“一國兩制”等項目。雖然身居要職,但楊教授對後輩總是關懷備至、循循善導,是位充滿活力、對年輕人熱心扶持的和藹長輩,參與培養的青年人不少已成為社會棟樑,並在各領域發揮所長。2003年獲得澳門特區政府頒授專業功績勳章。

  •  最新至最舊
  •  最舊至最新
  •  熱門
  •  隨機探索
    類型
  • 期刊(96
  • 圖書(56
  • 論文(4
    學科
  • 社會科學(144
    • 政治/行政(46
    • 法律(33
    • 經濟/商業(28
    • 文化/禮俗(2
    • 社會(1
    顯示更多
  • 綜合性(12
  • 科學/技術(1
    • 應用科學(1
    顯示更多
  • 歷史/地理(1
    • 歷史(1
    顯示更多
    作者
  • 饒戈平(15
  • 冷鐵勛(14
  • 吳志良(12
  • 黃漢強(12
  • 陳守信(7
  • 李莉娜(6
  • 馮少榮(5
  • 趙國強(3
  • 鄭德華(3
  • 陳欣欣(3
  • 柳智毅(3
  • 陳端洪(2
  • 梁淑雯(1
  • 蕭蔚雲(1
  • 楊開荊(1
  • 鄧安琪(1
  • 李沛霖(1
  • 甘樂年(1
  • 陳慧丹(1
  • 鄧思平(1
  • 林金城(1
  • 陸美嫦(1
  • 呂平義(1
顯示更多
    出版社
  • 澳門基金會(52
  • 澳門理工大學“一國兩制”研究中心(42
  • 澳門理工大學(42
  • 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24
  • 澳門經濟學會(21
  • 澳門學者同盟(11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法務局(2
  • 澳門科技大學(1
  • 北京大學(1
  • 澳門大學(1
  • 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1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
  • 北京大學港澳台法律研究中心(1
  • 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1
顯示更多
    語言
  • 中文(156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研究 —如何提升澳門在珠江西岸區域的地位和功能

楊允中; 柳智毅 | 澳門經濟學會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給澳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澳門經濟學會對如何提升澳門在珠江西岸的地位和功能組織專題硏究。
結合區域經濟相關理論與方法,對統計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另一方面,根據調研結果進行相關資料的定性分析。本研究旨在探討粵港澳大灣區所面臨的發展機遇基礎上,深入挖掘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時期的發展新契機,進而結合澳門的定位,探討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宏觀視野下,澳門如何提升在珠江西岸本身的地位與功能,提出發展的總體戰略,以及近期工作的策略與重點。
在充分認識作為國家戰略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圖、為澳門帶來的機遇基礎上,課題組首先對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三個功能定位進行瞭解讀。進而,通過回顧與剖析澳門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合作發展歷史與現狀,總結成效和存在問題,系統梳理了澳門與大灣區合作的制約因素。為令澳門與區域中其他城市的關係論述更具科學性,本研究還借鑒聯鎖網絡模型(interlocking network)方法,定量測算了澳門與珠三角其他城市之間的關係,以期能跳出澳門看澳門,對澳門在區域中的城市關係做更為全面、準確的判斷。課題組認為,澳門的網絡地位受制度差異影響顯著,尚有較大提升空間,粵港澳大灣區內城市的競爭力差異逐步減小,存在均衡化趨勢。具體就澳門的城市競爭力變動而言,十年間,澳門的競爭力排序總體上保持穩定,位居大灣區三個世界一線城市,即香港、深圳和廣州之後,與珠海、佛山的水準大致相當,明顯高於其他城市。
為提升澳門在珠江西岸區域的地位與功能,課題組從四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策略:首先,要創新區域合作機制,明確合作重點與目標。特區政府要爭取在合作制度創新的頂層設計機制中發出強音;並將合作從經濟領域逐步擴展至民生領域,包括加強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合作;與重點合作平台簽署協議,通過頂層設計推進合作項目的落實;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擴大澳門青年發展空間。第二,始終關注旅遊休閒產業,通過合作發展旅遊休閒產業,提升澳門城市地位。以“一程多站”模式共同打造“海上絲綢之路”著名旅遊目的地;推進與橫琴、南沙翠亨新區、大廣海灣新區等重點合作平台的旅遊產業對接,創新旅遊合作模式。第三,圍繞中葡平台、“一帶一路”培育新興產業,具體包括會展業、特色金融業和以中醫藥產業為龍頭的科技創新產業。在會展業方面,通過發展會展業,深化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服務平台作用,達到一種“一看到澳門的名片,巴西和葡萄牙的企業便會想到透過澳門進入大灣區市場,而內地企業也會想到通過澳門開發葡語國家市場”的聲譽。在特色金融業方面,配合國家發展戰略以及“中葡金融服務平台”定位,發展澳門特色金融業,打造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葡語國家企業融資平台、葡語國家融資租賃平台等業務。在科技創新產業方面,搭建中醫藥在國際領域交流與合作的新平台,為中國的中醫藥走出去搭建橋樑。第四,創新區域合作模式,發揮深度合作平台作用。目前,廣東自貿區橫琴新區、中山翠亨新區、江門大廣海灣新區和廣東自貿區南沙片區等四個區域,是粵港澳大灣區中與澳門聯繫最為緊密的四個合作平台。充分挖掘橫琴新區與澳門合作的優勢與基礎,深化現有合作;嘗試以“政府為主導,企業做主體”的原則,積極推進與中山翠亨新區共建“粵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在翠亨新區建設一個綜合性的澳門生活社區;在江門大廣海灣試行“飛地經濟”合作模式,由兩地政府簽訂協議,共同開發。

進階搜尋|全站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