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饒芃子


   讀林中英的散文集《眼色朦朧》,她的形象,她的爲人,她的心迹,就一一展現在我的眼前,我認識林中英已經有好幾年了,我喜歡她溫溫的性格,她待人處事的平實態度。她從不矯作,學習、工作都認真努力,但並不強求什麽。不強求不是沒有追求,她追求的是自己辛勤耕耘應當得到的“那枚果”。現在從她創作的散文裏,我也看到她的這種自然的心性。
   《眼色朦朧》共收進林中英的九十多篇散文,這些散文,大多是千字上下的短章,寫的都是她自己對生活的感受。文章雖短,卻耐讀有味,有相當豐富的內涵,筆底紙底,處處注滿真情。從林中英在這集子裏所營造的文學世界,我們看到了一個正在步入中年的知識女性對人生、對社會獨特的文化視角,她生命內在的躍動。記得老作家陳殘雲在何卓瓊的《美神》序言中曾說:“何卓瓊對人生有一種透明感。”我認爲這句話用在林中英身上也很貼切。林中英面對人生的心態是穩定、瀟灑的,在人生的轉折處,往往能解得開,雖然她在這些散文裏,也曾經一次又一次地作著“回憶的壯遊”,循著自己逶迤的足迹,這個過程,難免會有“快樂的悲涼”,但基調依然是那種“坐看雲起時的淡然”。
   林中英這個集子裏的散文,很少是抒情的吟詠,也沒有潑墨式的激越和載不動的愁情,多數是從世事、家事、友誼和自己日常接觸到的各種人物,生髮出對人生的思索和情懷,當中,有對自己少女時期幽靜心境的重溫,有對逝去歲月的回頭,有對市井見聞、裏巷人語、親朋故知的記敍,也有對她所向往的理想境界的描繪,這一切都寫得具體、真實,確切入微。在這些文章中,她善於把生活的話題演化爲文學的話題,從中提煉出精到的見解,發他人筆下之所無,如她的《眼色朦朧》、《女人四十》、《做個中性人》、《被時間拿去了的》等,表現出一個作家文學的悟性和營造藝術的功力。尤其可貴的是,她文章的題材雖多是和她自身生活有密切關係的人和事,但卻能擺脫個人狹隘的天地,從中引出人生的五光十色,做到以小見大,給人以啓迪。
   過去,我讀林中英的小說集《雲和月》,就讚賞她對女性生存狀態細膩的描寫,對她幽默、活潑的手法和文字也有很深的印象。如今讀她的散文,同樣具有這些特色。這是一個作家的風格在不同文體中的呼應。但拿她的散文同她的小說比較,由於文體有別,散文是一種可以讓作家和讀者貼近“對話”的文學形式,因而讀來更覺親切。《眼色朦朧》中的每一篇作品,都可以看作是作者向讀者直接訴說的一首首心曲,許多篇什有人生哲理之光的投射,儘管在這個“文學世界”裏,並沒有驚濤駭浪的拍擊,有的是作者點點滴滴的心迹留痕。
   有人說,寫散文需要經歷。我說,寫散文不但需要經歷,還要有作者對生活的投入,只靠單純的採訪是很難對人生有深層理解的。林中英的這些散文,就像是生活的本色,自自然然的,沒有雕琢的痕迹,沒有虛張,沒有矯情,因爲它們是從生活中來,是從作者用心體驗過的生活中來,所以能體現作者的真性情。就是寫市井見聞,她也能從中營化出自己的見解,做到不失自我,保持本真。朱自清在《山野攝拾》中談到自己的創作時曾說,他決意在平凡的事物中,“辨出許多新的滋味”,寫出人人心中有、別人筆下無的文字。這個“辨”,應是作者的功力,體驗、消化生活的能力,有了這個“辨”,才會有“新的滋味”,才能寫出好的文章,我認爲林中英正走在朱自清指出的這條“路”上。
   我喜愛林中英的這些散文,喜歡她筆下這個有“女人味”的文學世界。我把目光投向她的未來,我相信她會寫得更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