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打官司》的傳統意識
張藝謀說,《秋菊打官司》能在義大利獲獎值得高興,因爲這是一部以當代題材獲獎的影片。其實,張藝謀只說對了一半。《秋菊打官司》的確是寫當代農民的電影,然而,它的內裏卻蘊涵著深厚的傳統意識。或者說,現今的社會本就是處在現代與傳統交叉的彙點上,兩者可以同時並存。如影片中重復出現的說唱民樂與豐富多變的現代音樂;地道的中國年畫與明星大頭像同列,周潤發與八仙過海共陳;就連秋菊那土裏土氣的小屋內,也擺了一個新式的壓力熱水瓶。這一切都不著痕迹地出現在影片中,融入主題,爲主題服務。
秋菊告村長,是民告官,可以說成是民主意識在當代農民身上的萌芽,儘管這仍處於連秋菊本身也沒有意識到的朦朧狀態。很自然的,秋菊告村長,只是想討個“說法”,秋菊的思想中仍帶有封建傳統的影子,這是現代意識與傳統意識在秋菊身上交彙的體現。村長打慶來,是因爲慶來罵他斷子絕孫;秋菊告村長,也是出於傳宗接代的觀念,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子嗣的問題束縛了代代中國人。
鞏俐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塑造了秋菊的“這一個”形象。在人們印象中,敢於打官司的婦女定是很潑辣,有種豁出去的勁頭,能施展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本領。可秋菊卻不,她給人的印象是那麽憨厚、善良,她不懂法,只模糊意識到,通過法能得到個“說法”,因而最後村長被判輕度傷人,行政拘留十五天時,秋菊又顯得那麽茫然、無奈。正因如此,秋菊的“這一個”形象才真實、可信。秋菊告官,在一般村民的眼中有點不可思議。跟秋菊對比的另一個人物——萬老爹,是傳統農民的代表,他有一句話,就是“政府說的,咱都得聽”,言外之意,不論對錯,政府就是權威。雖然秋菊敢於以下告上,是有意動搖根深蒂固的階級觀念的體現,也是發生在農民身上令人欣喜的轉變,但是單純、倔強的秋菊(也包括村長、慶來、萬老爹)在很多方面又顯得那麽蒙昧,這就構成了影片的主要基調,看得人想笑又想哭。
法律在這部影片、這件事件及這些好人中顯得蒼白、無力、可悲,給觀衆留下了思索不盡的疑問。秋菊告村長,是討“說法”,所謂的說法,只要能得到村長陪個不是。然而,傳統的官尊民卑的思想從中作梗,“刑不上大夫”也在此發揮作用。所幸村長身上也冒出了一點民主,就是知道自己錯了,甘願賠償經濟損失,卻不肯陪禮,造成了秋菊層層上告的原因。李公安、市公安局長這些好人,採取的是儘量調解的態度,
可並未使秋菊如願,即使法院的最後判決,也並非秋菊本願。所以說,由始至終,法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也許讓觀衆有個思考的餘地、遐想的空間,才正是《秋菊打官司》的精彩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