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駒搶救國寶獻國寶
一
上月在香港與啓功教授小敘時,談起今年二月逝世的張伯駒老先生,大家都不勝唏噓。
張老是清末九門提督,後來是河南都督張鎮芳的兒子,少年時與袁克文、張學良、張孝若被人稱爲“四公子”。袁克文是袁世凱的第二子,詩書俱佳;張學良是張作霖的兒子,也是風流倜儻的“少帥”。
最令人懷念的是張老爲搶救國寶,不使外流的努力。他以五千多元買得唐代杜牧的《贈張好好詩卷》,以五萬銀元買得晉代陸機的《平復帖》,以黃金二百二十兩買得隋朝展子虔的《遊春圖》……而在解放後,一九五六年與夫人潘素將這一批文物珍寶十多件捐獻給國家,公諸人民大衆,獲得文化部授予獎狀。
陸機的《平復帖》是比王羲之的墨迹還早的法帖,使我們可以看到西晉時的草書是什麽樣子的;展子虔的《遊春圖》則是我國繪畫史上流傳下來最早的名畫,這一書一畫珍同拱璧;特別是《遊春圖》,是張老當年悉索敝賦,出售房産,然後湊足價錢搶購回來的。
搶購,是爲了給國家保留珍貴的文物;捐獻,也是爲了給國家保留珍貴的文物。這中間貫串了張老愛國之心的一根紅線。
二
論詩、論詞、論畫、論史的絕句,自來不少許多對文藝及歷史有精深造詣的詩人,都曾經用這種形式,寫過不少言簡而意賅的作品。
河南張伯駒對詩詞、書畫、文史、戲曲,多所深究,既寫過《洪憲紀事詩注》,也寫過《紅毹紀夢詩注》。後者以一百七十七首七絕,紀述了作者所接觸的亂彈昆曲和地方戲的人和事,加上雋永扼要的補注,實在是一部寶貴的別開生面的戲曲史料。
“罵世敢嘲李合肥,方巾難演是耶非。趕三一死無蘇醜,惟有春山唱打圍 。”詩後的注,談及蘇昆的丑角極難演,並且道出了一段文史掌故:“庚子前以劉趕三最有名,劉一日演戲曾嘲及李鴻章,有‘拔去三眼花翎’一語,而受責罰。甲午後,李一力主和,士大夫輕之。趕三病卒,有人聯嘲李雲:‘趕三已死無蘇醜,李二先生是漢奸。’一時傳之。”
張老長於聯語,撰有《素月樓聯語》。陳毅元帥病逝,他的挽聯情文並茂,膾炙人口:
仗劍從雲,作幹城忠心不易。軍事在淮海,遺愛在江南。萬庶盡含哀,回望大好河山,永離赤縣。 揮戈挽日,折樽俎豪氣猶存。無愧於生平,有功於天下。九原應含笑,佇看重新世界,遍樹紅旗。
(原載一九八二年五月一日、三日《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