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畫派大師黎雄才


   七十二歲高齡的國畫名家黎雄才在香港舉行畫展、講學之後,途經澳門,返回廣州。有機會聆聽這位藹然長者的藝術理論是一大快事。
   黎老體健逾恒,聲如洪鐘,然而出語雋永,曠達健談。雖是當今嶺南畫派卓有成就的一位大師,卻無故作矜慎的架子。
   在熟朋友的聚會中,他侃侃而談國畫最重要的是氣韻生動。事實上中國畫的理論有所謂六法,即指: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六法中的“氣韻生動”久已成爲中國畫評定優劣的最高標準。
   黎老用通俗鮮明的語言闡釋“氣韻生動”。他說:筆有筆氣,墨有墨氣,色有色氣,有氣則生,無氣則死,人也是靠一口氣活著的。他舉了一些畫家的作品作例說明,光有形似,注意位置,在用筆、賦彩等方面都有水平,但是缺少了生動活潑的氣韻,仍使人感到作品板實沾滯,喪失了強烈的藝術魅力。
   嶺南畫派的重要傳人之一,黎雄才教授談起高劍父老師的時候,是非常崇敬的。他跟這裏嶺南畫派的崔德祺、關萬裏以及書畫界陸昌、林近等藝友談起了在廣州春睡畫院原址建立高劍父紀念館的計劃。
   這個高師當年傳播藝術種子的地方,已由高師的哲嗣高勵節捐出,並且將由關山月、黎雄才、趙少昂、楊善深四位名畫家各自精心繪寫二十幅傑作,在穗港等地展出後移到星馬南洋去,得款用作建立高劍父紀念館的基金。
   黎雄才教授還談到內地要出版高劍父畫集的計劃,現在正多方搜集高師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他知道崔德祺藏有高師多幀精品,即熱心地促請崔氏早日把作品拍成照片,支援這項出版計劃。
   澳門是高劍父多次居留、從事革命、授徒作畫、度過晚年的地方,許多畫家都循嶺南畫派這一路走出來,可以說是嶺南畫派的一個重要根據地。藝友們聽到黎老有關發揚畫派、紀念先哲的雄圖大計,不禁歡欣雀躍!
   嶺南畫派大師高劍父生前給人的簡劄,都是以鉛筆書寫的,但是卻曾給黎雄才用毛筆寫過一封,其中談到:“我們用功只可當作研究室,不可作爲代換所。青年人不可積財釣譽,只可向學術之途邁進,而爲將來國畫放一異彩。”這一段話被黎老牢牢記住,隨時可以背誦出來。
   超過五十年的藝術實踐,黎老恪守師訓,不僅不以繪畫作爲斂財積財的工具,而且多方探索,與時俱新。他認爲“苟日新,日日新”是使藝術家不斷攀登高峰的信條。在掌握了筆墨畫法的基本功、吸取歷代藝術傳統精華的同時,應該敢於突破古人,敢於推陳出新,繪畫出時代的面貌和精神。
   黎老認爲嶺南畫派的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作品要有時代感。黎老的山水畫、氣魄浩大,渾厚幽深,富有躍動的生命力,從用筆技法看到傳統的功夫,而精神卻與時代的節奏合拍。這就是他注意時代感,注意寫生,注意飽覽名山大川的結晶。
  
   (原載一九八二年六月八日至十日《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