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蝙蝠瀕臨絕迹


   翻閱舊

作《九澳蝙蝠洞地險峻》時,想起蝙蝠這種動物。往昔常見它在街道上空低飛,捕食飛行中
   的昆蟲,可而今已少見了。那時,有人捕捉蝙蝠,方法特別,手持長竹竿,在空中搖晃,就會將闖來的蝙蝠擊落活捉。原來蝙蝠的耳朵具有雷達似的功能,飛行時並不依靠眼睛看路,可能捕捉者搖動竹竿,幹擾它的“雷達功能”,以致自投羅網。
  
   本澳蝙蝠有七八種,其中棕果蝠、狗臉蝠是以食果實爲主,曾聽九澳村居民說,該村有一株巨大的菠蘿蜜樹,當果熟期,附近棲息的果蝠就會飛來覓食。其餘的有普通長翼蝠、南長翼蝠、大鼠耳蝠等,都是捕食蚊蟲的。其中以長翼蝠較普遍,眼睛細小;狗臉蝠較稀有,眼睛較發達。
   蝙蝠有點像鼠,俗稱“蝠鼠”,它有四肢,前肢變化,與後肢間生有一層翼膜,一般人稱之爲“翅膀”,其實和鳥翅結構不同;滿身覆蓋軟毛,棲息時常倒懸石壁樹枝間。它像獸類有四肢,像鳥有“翅膀”,其實屬哺乳類動物,可說是一種“會飛的獸類”。
   蝙蝠多棲息山野洞穴,在本澳以路氹爲多。多年前,離島有居民常獵殺蝙蝠作補品,如較易爲人到達的黑沙蝙蝠洞,現已沒有蝙蝠棲息,料不到這種對人類有益的動物竟遭滅門之禍。本澳蝙蝠減少原因除遭獵殺外,還有環境變化,不少荒山野地被開發,影響野生動物生存,以致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