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消失與移植


   在青洲和路氹海邊原有茂密的紅樹林,反映澳門氣候、地理富有熱帶和亞熱帶的特徵。但是,隨著澳門建設發展,填海成陸,大片紅樹林被剷除,雖然不少環保人士呼籲當局保留紅樹林,可惜都沒有效果。
  


   本澳最大的紅樹林區是在路氹間,面積有五六十公頃,是自一九六八年在路氹海域建成連貫公路後自然形成的;一九七七年在路環石排灣垃圾填海區海濱,也逐漸生長第二個紅樹林。澳門其他海邊也有紅樹林植物生長,只是零星分佈,未能成林。
   紅樹林內有二三十種植物,其中數量最多的是老鼠簕、水筆仔、桐花樹、白骨壤及秋茄等,生長良好,茂密蔥綠,具有固土、防浪、護堤及淨化空氣的功能,也具有工業、藥用的經濟價值。
   紅樹林也爲海岸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不少動物依附生活,以蟹類爲多,其次爲貝殼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魚類和蝦類等,其中蟹類有廿多種,鳥類有六十多種,常見的是鷺鳥。
   而今,這些地方已陸續進行大規模建設,砍伐紅樹林,失去了充滿野趣的紅樹林自然景觀,令人可惜。
  
   幸而,近年海島市廳對紅樹林區域進行研究,嘗試在氹仔馬場附近水域進行移植紅樹林,生長情況良好,計劃在該區辟設人工湖,希望使紅樹林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