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栗果實戰時充饑
石栗是本澳路
樹一種,分佈多條街道,其中以鏡湖馬路、西墳馬路及東望洋馬路爲多,荷蘭
園馬路也有數株。這種樹樹幹高大,葉片巨大茂密,亭亭如蓋,遮擋陽光,夏日,途人走在樹下,可減炎熱之苦。
拓《石排灣郊野公園》介紹石栗的原産地及生態說:“在十三世紀,義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馬可勃羅(一二五四——一三二四)著作的遊記爲第一部向歐洲人介紹源自東亞的石栗之著作。石栗生長速度快,四季常青,樹高約十米,樹身挺直,是一種良好的遮蔭樹。春天開花,果實直徑爲四釐米,內藏一或兩顆油質種子。”
石栗開放白色小花,不大吸引人;而嫩葉長有茸毛,宛如結有一層霜,夾雜花色,宛如“雪花蓋頂”,煞是好看,當葉色呈墨綠時,枝叢中已挂滿了形同桃子般大的果實。果實綠色,而外有一層絨毛,堅實沈重,如果途經樹下,恰巧給墜下的果實擊中頭部,當感疼痛,小孩子路過,常會拾起抛扔著玩,或是當波踢。
石栗果實含有白色種子,種仁含油量豐富,搾出的油可作點燈照明之用。據說這種果實可食,但是有瀉泄作用,不試也罷。不過,記得在抗戰期間,本澳居民生活艱苦,糧食匱缺,有些人拾石栗果實煮食充饑,那種無奈的況味,確實淒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