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年間澳門地震
九四年九月十六日,本澳受臺灣海峽澎湖列島附近七級地震影響,也發生微震。據《澳門地
理》分析,“澳門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在我國主要地震帶之一的東南沿海地震帶的範圍外”,如果東南沿海地震帶發生地震,而震度較強,則會延及澳門。“歷史上珠江三角洲發生過的地震不下數百次,但它們絕大多數是微震”。
明清以來,歷史上波及澳門的地震,記錄較詳細而震度較強的一次,乃是發生於清光緒三十一年七月十一、十二日(即一九零五年八月十一、十二日)的五級半地震,震中在澳門以東八點五公里的海中,靠近澳門,故名“澳門地震”,當時由“十一日晚九時起至十二日早上九時,斷續震動十四次,內有二次震力極大”,全屋搖動,有四幢樓房倒塌,居民紛紛奔走出街躲避,直至天明地震停止才敢返家。地震時有硫磺氣味散溢。
此後地震時有發生,遠的不說,就本澳近三十多年來的微震也有多次,簡記如下:一九六二年三月十九日上午,震動數次,其中一次較強,使不少居民從酣睡中驚醒,門窗格格作響。震前時,居民曾見地光,並聞悶雷似的地震聲。一九六六年三月十三日淩晨,受臺灣地震波及而微震;一九六七年七月二十二和二十三日,受土耳其地震波及而微震;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受陽江縣地震波及而震動,有三間舊樓倒塌;一九七二年一月十五日微震;一九八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受陽江地震影響,“吊燈搖晃”,“台椅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