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魚業逐漸走下坡
本澳各行業中
,鹹魚業應是古老的行業,因澳門瀕臨海邊,原是個漁港,也早有“鹹蝦埠”之稱,盛産蝦醬,本地醃制的鹹魚自然也成爲土特産,遠近馳名。往時不少港客來澳,喜購
鹹魚作手信自用或送禮,而鄰近澳門的內地居民來澳,也多購買鹹魚返家作饌。半世紀前,下環一帶原是漁業區,馬路兩旁常見曬鹹魚。當時,鹹魚店主要集中在河邊新街、火船頭街、新馬路(近海旁路段)、快艇頭街及路氹,統計逾五十家。
據老漁民說,那時漁船設備落後,漁獲不易保鮮,將部分醃製成鹹魚,交給魚欄售賣。鹹魚分“黴香”及“實肉”,食味各有特色,制法也略有不同,特別是“黴香”,講究技巧。鹹魚醃制,品種隨季節出現而不同,有紅衫、
魚、馬友、
白、牙
及黃花等,而鮫魚整年均有。
鹹魚以往售價便宜,容易貯藏,煮食方便,成爲一般人家日常飯菜,可如今其身價上升,上好的鹹魚每斤過百元,顧客漸少。又本澳漁民近多年來雖已使用先進設備的漁船,但近海魚量減少,要到遠海作業,倘漁獲有好價錢,就在外地出售,本澳上市量減少;而海鮮受歡迎,本地醃制鹹魚也不多。本澳出售的鹹魚,多從印尼、緬甸及孟加拉等及內地進口。鹹魚業逐漸走下坡,就以有“鹹魚街”之稱的快艇頭街,原有十五家店號及多個攤檔,而今只剩下一店一檔。

[LM]
*9養蠔業成歷史陳迹
*9養蠔業成歷史陳迹養蠔業成歷史陳迹
隨著人們的飲食需求,自然蠔産不夠需求,人工養殖便應運而生。本澳養蠔業約始於一九七二年,有人租借路氹連貫公路側淺海區及排角海灘,共一百零九平方公尺,開設蠔場,生産鮮蠔。此外,也有人分別在氹仔觀音岩、馬場和氹仔隧道口對面海灘辟設蠔場。

蠔的肥瘦與海面浮游生物多寡有關。采蠔季節一般是在六月、十一月,因爲其時蠔較肥大,可供食用。采蠔是在潮退時進行,因爲蠔石露出水面,方便采鑿。蠔的生長時間很長,一般要五年;因此,養殖者按此規律,連續四年投放蠔種,以後每年便會有一定收成。
然而,養蠔業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這不是說養蠔技術困難,而是受環境影響而難以生存。因氹仔地區開發及填海工程,蠔場水深變淺,不利生蠔生長,造成經營困難;馬場、隧道口及觀音岩對海等處蠔場,於七九、八八年先後倒閉。至今年四月間,因土地發展需要,經營路氹連貫公路側及排角的蠔場主人,接獲當局限令六月搬遷通知,雖曾多次要求另撥灘塗繼續養殖生蠔,但都未獲答允,慨歎廿年心血經營,而今化爲烏有。
至此,隨著這最後一個蠔場結束營業,澳門養蠔業也就成爲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