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米鋪逐漸淘汰


   往昔俗語


   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中大米是主要
   食糧。在四五十年代,米鋪全盛時期本澳達四十家之多。這類舊式米鋪,都是將特製的米桶陳列在店內,盛載各種白米,上插木板標簽,注明米名、售價,方便顧客選購。客人光顧時,一般都會用手掐起一撮白米檢視。那時,大戶人家糴米,多是一大麻包,中戶人家也有一百幾十斤,均由米鋪派夥計送上門;也有些窮苦人家只糴一、兩斤,那就用“紙角”盛載,自己帶回家。
   時至今日,這類米鋪,包括有近半世紀歷史的老鋪在內,因經營困難,已陸續結束營業,剩餘無多。當然,這不是說本澳人口減少,大米銷量下降所致。米鋪沒落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主要是:居民對食糧習慣的轉變,趨向多樣化,對大米的需求相對減少;米市出現袋裝米,在蓬勃發展的超級市場出售,分薄了米鋪生意;又市民糴米,改變了“積穀防饑”的思想,米缸不一定“常滿”,不像往昔購買一百數十斤米,而今購買數斤,已足夠吃多天了,寧願吃完再買,不用一次糴數十斤之多。之外,米鋪送米上門,又要雇請夥計,增加開支。因此,米鋪生意萎縮,利潤微薄,難以維持業務,以致陸續結束。
   過往也常聽人說“銀行多過米鋪”,因近多年來,銀行陸續開設支行,而老式米鋪卻結業,一間少一間,以致銀行多過米鋪,也顯見澳門經濟、市民生活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