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客輪百年簡史


   在港澳航運史


   上,大型客輪航行逾百年,既方便兩地居民來往,也促進兩地經濟發展。
  
   港澳客輪服務,始於一八五二年,由渣甸洋行經營的“皇后”號行走兩地。直至本世紀初,港澳商人打破這個壟斷局面,購置 “瑞安”、“瑞泰”輪投入服務。三十年代,又有三家公司參與競爭,派出“金山”、“泰山”、“東安”及“西安”等客輪行走港澳線。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各出奇謀,爭取搭客。
   踏入四十年代,受日寇侵華局勢及太平洋戰事影響,港澳海上客運業萎縮,只剩“西安”號客輪繼續航行。戰後,隨著港澳經濟發展,兩地客運業才開始復蘇,增加“廣福祥”、“廣西”、“濠江”、“龍門”、“劍門”及“虎門”等客輪。五十年代,則有“德星”、“利航”、“大來”、“佛山”、“廣東”及“金城”等客輪。在激烈的競爭下,汰弱留強,至五十年代末期,只剩下“德星”、“大來”(後來轉公司改名“松山”)及“佛山”三輪。
   六十年代初,港澳客運發生變化,水翼船投入服務,縮短兩地航行時間,大受歡迎,雖然大型客輪仍然占主要地位,並有“澳門”、“華山”、“泰山”及“盧山”輪加入服務,但至八五年九月廿五日,“盧山”輪因航速緩慢,從澳門開出最後一班即退出,結束港澳客輪的航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