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氣象臺變遷史


   地球暨物理氣象臺新辦公大樓九六年六月在氹仔雞頸山落成啓用。這座大樓建築面積三千二百一十平方米,兩層高連地庫,另設氣象觀測站、衛星接收站、花園及停車場,耗資近四千


   萬元。新增設的現代化先進儀器,有人造衛星接收器、氣象雷達等,可以進一步完善本澳天氣預報系統,並可爲澳門國際機場服務。
   說起來,澳門設氣象臺不是今日始,可以追溯至明朝萬曆年間,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曾在鳳凰山(今之白鴿巢公園)上建觀星石屋,觀察天象,這可算是本澳最早的天文臺。不過,這座天文臺很快就廢置而湮沒了。
   至一八八零年,由葡國海軍上尉史地納在澳創建氣象臺,台址設在今山頂醫院左側山坡上,設備簡陋,依靠上海耶蘇會主辦的徐家彙天文臺及馬尼拉氣象臺的支援,才能發出天氣預告。
   一九六六年間,該台遷往大炮臺後,配合社會發展需要,除了培養技術人員外,還陸續增加接收氣象訊息的先進儀器,有接收與地球同步氣象衛星發射訊息的碟形天線、儲存資料的微型縮影機、地震儀等,並在澳路氹設立氣象分站、空氣污染監測站等,更好地收集資料,分析天氣變化,作好預報。八九年設立氣象報告電話錄音系統,提供廿四小時專線查詢服務。及至九六年六月,氣象臺再遷往氹仔雞頸山新址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