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閣廟前地現新姿
古刹媽閣廟被列爲澳門新八景之一的“媽閣紫煙”,吸引旅遊人士參觀遊覽,而廟前的媽閣廟前地自然是必到之地。這塊曠地原是海濱之地,媽閣廟前古埗頭曾爲葡人初來澳門登岸之處,清同治年間(約一八六六年)經填海成陸。

媽閣廟前地周邊,原有媽閣村、政府船廠。政府船廠又稱媽閣船塢、媽閣塘,一九二二年擴充,徵收媽閣村部分房屋;其後隨市區發展,辟路建屋,媽閣村遂告消失。對面是政府碼頭,按內港廿多座碼頭編號,它是首座,故俗稱“一號碼頭”,屬政府所有,也被稱爲“皇家橋”。由於外港港澳碼頭發展,“皇家橋”作用不大,近年被列入海事博物館範圍。
海事博物館座落在“皇家橋”與媽閣船塢之間的海畔,是一座現代化建築物,一九八七年建成。而在這之前,曾將前地右側的海事署職工宿舍改建成海事博物館,這是一幢兩層高西洋式建築物。
媽閣廟前地,往昔平時作漁民曬網曬鹹魚之用,被稱爲鹹魚場,每逢三月廿三天後誕則蓋搭戲棚上演神功戲,一連四日五夜,頗爲熱鬧。此種習俗相沿,歷史已逾百年,但在六十年代後期,曾輟演數年。年前,當局耗資五百萬元,重鋪路面,增加設施和綠化,將附近街道納入範圍,美化環境,辟作旅遊區。
海事博物館現已設露天茶座,坐在這裏,環視海光山色,回顧歷史,將有一番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