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艇頭街稱鹹魚街


   快艇頭街附近一帶,原是海浸之地,船艇往還,後經填海成陸,辟街建屋,成爲市區部分,而


   街道命名“快艇頭”,可知地理環境的變化,讓人們追溯往昔景況。近十多年來,這條街道又産生很大變化,除原來多是兩層高舊樓,現已大半拆卸重建五層高新廈外,商業結構也有很大變異。
  
   據知在三十年代,鹹魚店多在下環街漁業區一帶,馬路旁常見鹹魚曝曬;至抗戰期間,鄰近澳門的內地居民常來澳購物,鹹魚是主要的物品之一,那時以十月初五街一帶最旺,鹹魚店陸續在附近快艇頭街開設,有十五家以上,攤擋也有幾個,成行成市,空氣也含有濃鬱的鹹腥味,別具特色,因此,人們呼這條街爲“鹹魚街”。
  
   記得這些鹹魚店,陳列供銷貨品,別具一格,都是在門前用大竹籮擱置篩子,整齊地擺放鹹魚,還用幼繩將鹹魚逐條串系起來,懸挂在門前,行列整齊,構成圖案,很吸引人。
   曾幾何時,這條街的鹹魚店陸續結束,十年前還有五家,而今只剩下一店一檔,原來的鋪位都改營別業了。
   這種街道商業結構形式,是跟隨時代、環境變化而起分化組合,正如長樓一帶,往昔以家店爲多,而今則被陶瓷古董店所代替。因此,“鹹魚街”的數十年滄桑變化,反證澳門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