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波沙馬路憶往昔
踏入臺山巴波沙馬路,兩邊高樓大廈已非昔日舊貌了。記得靠近關閘馬路一邊是菜地木屋,
由於地勢低於關閘馬路,街坊設了一條木梯,方便來往;而另一邊則是整齊排列的平房。那時,馬路白天人車稀少,晚上更加靜寂,而今商店毗連,人來車往,一片熱鬧。
巴波沙馬路命名於一九三三年間,用以紀念當年澳督巴波沙。這位澳督在少年時已隨父親由葡來澳生活,曾在利宵中學和聖若瑟修院讀書,至十七歲時返回里斯本。及後,他又曾三次來澳出任澳督,任期是一九一八至一九一九年、一九二六至一九三一年、一九三七至一九四零年,一九四零年間於任職內逝世。
一九二八年間,臺山貧民區發生大火,無數居民痛失家園,由社會人士大力捐款及政府撥款在臺山興建平民屋,安置災民。平民屋共九百多間,都是低矮的平房,行列整齊,按排列次序分第一街、第二街……以至第十一街,主要街道有巴波沙馬路、巴波沙街。這座屋村興建是在澳督巴波沙任內,也被稱爲巴波沙坊。
一九八八年,臺山成爲本澳發展新區,將原來的平民屋拆卸重建成新廈,不少街道包括巴波沙街已民湮沒,而在巴波沙街中段的巴波沙牌坊也早已不存。
由於這座牌坊是紀念臺山火災災難,具有歷史意義,有關方面在街坊要求下,於九八年九月間,在臺山菜園湧邊街重建紀念牌坊。
巴波沙馬路名依舊,而環境已大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