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仔園百年來變化
偶然走進雀仔園逛逛,發覺不少低矮平房已改建新廈,路面也由石子路改鋪三合土路面,環境變化很大。

雀仔園地勢本屬松山斜坡,原在“澳城”內城牆邊,樹木茂密,雀鳥飛鳴,往昔常有人到來打雀,常有所獲,以爲這裏是雀鳥之巢穴,於是呼之爲“雀仔園”。
清同治年間,澳葡拆毀城牆,開闢荒地,築路建屋。初時房舍低矮,依山而建,高低有致,街道井然有序,縱有羅憲新街、魯子高街、愕街、臘八街、崗陵街等,橫有白灰街、柯高街、高冠街、馬大臣街等。由於居民衆多,百年前已設有街市,初時木質結構,至一九三九年才改建新街市迄今;而福德祠歷史也逾百年,原在馬大臣街與柯高街之間,後遷建羅憲新街現址。
馬大臣街一帶,原在“澳城”外,與雀仔園爲鄰,僅一城牆之隔,建有農舍,遍植蕉樹,一片碧綠,名爲“蕉園圍”,至城牆拆除,才與雀仔園連成一片,開路建屋。
雀仔園自成一坊,街坊鄰裏相熟,重視傳統美德,團結互助。不少遷往別區居住的坊衆,很重舊情,每逢土地誕,也多返回雀仔園福德祠拜神祈福,也設有千歲宴聯歡,敬重老人。
今新廈林立,環境改變,人口增多,人際關係也起著變化,有點疏離,不似昔日情濃。時代發展,此消彼長,勢在必然,只有逾百年小廟福德祠可作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