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關閘
歷史上澳門與香山(今中山)之間陸路交通的咽喉,今澳門與廣東省珠海市的分界處,澳門與中國內地的陸路通道出入口。1774年(明萬曆二年)為廣東香山當局所建,位於蓮花莖中段(今澳門關閘馬路中段),為中式閘門城樓一座,樓高三層,門楣刻有“關閘門”字樣,派官兵扼守。起初,月啟2次,後改每月6次,官司啟閉,嚴加防範。1673年2(清康熙十二年)重修,增建官廳,設關閘汛。1840年8月19日(清道光二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英艦欲佔關閘,未果。1852年(清咸豐二年)發生“七·二五”關閘事件,中葡守軍武裝衝突。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澳葡當局強拆關閘,北移另建凱旋門式大閘門(即今所存關閘,在關閘馬路北端),設綠衣館捕房,以關閘為界。1876年(清光緒二年)葡兵撤,設保安部隊治安警察所和移民局辦事處,開放通行。1993年新建成出入境驗證大樓,在中央大樓有一條直通拱門的觀光大道。現人們把拱門及其前面的關閘廣場和關閘馬路一帶統稱為關閘。
關閘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