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濠鏡
澳門的別名。又名濠鏡澳,因為當時舶口可稱為“澳”,濠鏡也因而被稱為濠鏡澳。此名第一次見於龐尚鵬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的奏稿《陳末議以保海隅萬世治疏》中:“廣州南有香山縣,地當瀕海,由雍麥至濠鏡澳,計一日之程,有山對峙如台,曰南北台,即澳門也。”濠鏡,本作蚝鏡,原為澳門的本名。其得名是因為澳門半島東、西兩側各有環形海灣(後經多次填海拓地,現在海岸線已漸趨平直),每當風平浪靜的月明之夜,海水泛着銀光,平滑如鏡,好像牡蠣外殻的內壁一樣。澳門及其附近盛產牡蠣,粵語叫蚝,其殻的內壁平滑光亮如鏡,人稱蚝鏡。澳門遂以此得名。明末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其《廣東新語》中寫道:“蚝鏡……去香山東南百二十里,有南、北二灣,海水環之。”後因“蚝”字較粗俗,人們便將蚝鏡改作濠鏡。清乾隆年間(1736~1795)出版的《澳門紀略》一書中説:“濠鏡之名,著於《明史》。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該書作者之一印光任所作的詩句,“月出濠開鏡,清光一海天”,吟詠出當時澳門十景之一“濠鏡夜月”的美景。從濠鏡一名,後來又引申出濠江、海鏡、鏡海、鏡湖等一連串澳門的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