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街市

  隨着社會發展和居民生活需要,澳門先後出現了多座大小街市,分佈於各區,但至目前,其中有的或已消失,或已擴建,或遷址易名。新建和改建的街市更趨現代化,適應居民不同方面的生活需求。如佑漢街市,它不單是菜市場,而且是社區活動中心在燕主敎街中段,有“美基內市場圍”,原稱“味機市”,圍口有一座門樓,橫額上書“公局街市”四個大字,迄今尚存。“味機”乃“美基”之諧音,因鄰近美基街而得名;“公局”即議事公局(後演變成市政廳),公局街市乃當年議事公局管理的街市,大約已有八、九十年的歷史了。它與十月初五日街中段的“呬街市”一樣,今僅以名存。往昔街市,有一個特點是同戲院在一起,如海鏡、南京、娛樂三家戲院,戲院設在二樓或三樓,而街市則在一樓或二樓,街市即以戲院名稱冠名。其中海鏡街市位於下環正街與下環小市街交界處,戲院歇業後,街市則遷至附近李加祿街下環街市,原址已拆除重建。娛樂街市在新橋大興街與沙梨頭海邊街交界處,戲院歇業後,街市合併至高士德馬路的紅街市,原址現開設了一座學校。南京街市在沙梨頭海邊街,1956年改為工人康樂館,地下街市存在一段時期後遷往沙梨頭水上街市,原址計劃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