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衣業

  澳門最大的工業行業。製衣業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起步,初時生產工具非常落後,產品全部在本地銷售,後來逐步打開葡國及葡屬非洲市場。60年代澳門製衣業的規模擴大。電動機械得到推廣,英美等國實行紡織品入口限制,使澳門有機會開拓歐美市場。70、80年代香港商人紛紛來澳門開設製衣廠,隨後,澳門製衣業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1984年新開製衣工廠(工場)39家,1985年新開製衣廠46家。1987年有開工生產持牌工廠達310家,職工20000餘人。以成衣出口為例,1985年出口額為4億元,1987年增至7億元,1990年8.8億元,1992年9.3億元,1995年達到10.1億元,至1997年成衣出口額已超過13億元。成衣在出口貨物中的比重近年增加趨勢看好,1995年佔出口總值的比重量為68.2%,1997年增至77.6%。澳門製衣業的產品銷往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市場多元化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是歐美市場在澳門製衣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輸往歐洲共同體和美國的出口貨值仍佔80%左右。澳門的製衣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已有相當的生產規模,生產技術也較先進。製衣業產品主要有針織布產品與梭織布產品兩大類,以梭織布產品為主;按原料區分則有棉產品和非棉產品兩大類,以棉產品為主。產品除衣著類之外,還包括胸圍、頸巾、手帕、圍裙、檯布、床套、被褥等產品,而以牛仔褲、恤衫、T恤等產品最受歡迎,其中長牛仔褲出口值佔製衣業出口值的15%~20%。據工業普查資料,1996年澳門共有成衣產品製造場所449家,在職員工25000人,工業普查增添值達到20.5億元。


  制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