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澳門經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微型經濟體系,具有相對完整的財政架構。經過400餘年葡萄牙租居、強佔澳門的歷史,加之特殊的政治、文化、人文環境和狹小的地理條件,造就了澳門經濟特點鮮明的結構特徵和運作機制。
  一、經濟發展歷程
  澳門經濟演變的歷史悠久而又曲折。可以將澳門開埠以來的澳門經濟發展,劃分成兩個階段,即1949年以前的400年和1949年以後的50年。第一階段,葡萄牙人曾經利用其海上的優勢,刻意開拓澳門與印度果阿、日本長崎、菲律賓馬尼拉及歐洲和美洲國家的貿易,使澳門一度成為遠東最大的貿易商港,中西方貿易的第一個中繼站。其後澳門經濟幾經興衰,護航業、鴉片貿易、販賣勞工等行業先後成為澳門的經濟支柱,在周邊地區的同類行業處於龍頭地位,最終皆逐漸走向消亡,衹有現在稱為博彩的賭博業雖然有起有伏,但仍持續至今。
  第二階段,現代澳門經濟經歷了一個發育壯大的過程。自從20世紀60年代初,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取得博彩專營權之後,澳門經濟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旅遊業迅速發展,來澳旅客1960年僅70萬人次,1965年達到126萬人次,首次突破100萬人次,1972年突破200萬人次,1979年突破300萬人次,1980年突破400萬人次,1996年達到歷史最高峰為815萬人次。出口加工業也在60~70年代高速擴展,形成了製衣、紡織、玩具生產為龍頭的勞動密集型的工業架構,並逐漸提高生產技術,提高產品檔次。80年代澳門工業進入全盛時期,製衣業和針織業形成規模,玩具、電子、人造花等工業也逐漸湧現。工業的發展帶動了澳門經濟的多元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澳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形成了以旅遊博彩業為主導,旅遊博彩業、出口加工業、金融保險業、建築地產業四大經濟支柱齊頭並進的經濟格局。
  二、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近幾十年來,澳門經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自60年代中開始,澳門經濟進入高增長期,1982~1995年間本地生產總值年平均實際增長率為6.97%,在此期間並未出現過負增長。1995年,以當年價格計算,本地生產總值(GDP)達到592.8億澳門元,人均GDP超過17800美元。
  澳門經濟之所以持續增長,主要有4個方面的原因:①澳門作為一個獨立的關稅地區參加國際經濟貿易組織,在70年代先後獲得歐洲共同體國家和美國給予的普遍優惠稅制(普惠制或稱特稅制)待遇,以落後地區資格,享受發達國家的進口配額和關稅優惠,從而刺激了澳門的出口加工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澳門現有的紡織業、製衣工業和玩具工業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建立起來的。②人口劇增,1991年澳門人口總數為41.5萬人,比1981年的24.2萬人,增加了70%,一方面擴大了澳門的內部需求,另一方面為澳門經濟增長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在這方面澳門的加工工業和服務性行業頗受實惠。③受益於中國內地改革開放的政策,中國內地和香港經濟增長的推動,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投資增加,中資已是澳門最大的外來投資者,成為穩定澳門經濟的重要力量。④博彩業發展迅速,政府的博彩稅收入由1978年的4100萬元,增加到1993年的42.23億元,增加了103倍,平均每年增長36.2%。1995年更增至52.5億元,不僅直接支撐了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而且為澳門各行各業的發展創造了一個低稅的發展環境。
  澳門經濟作為一個微型經濟體系不可能追求門類齊全的完整的經濟結構,而是形成目前的旅遊博彩業為主,旅遊博彩業、出口加工業、金融保險業、建築地產業四業並重的經濟結構,是與澳門的現實信條和歷史淵源分不開的。
  三、澳門經濟的脆弱性及發展前景
  澳門有限的經濟規模的先天因素與相對單一的經濟架構的後天因素,注定了澳門經濟結構因為嚴重依賴外部環境而具有脆弱性,具體表現為四重依賴性。①從整體上看,澳門的經濟增長依賴於外部需求,旅遊博彩、加工工業,乃至建築地產業均不例外。旅遊博彩需要外來的遊客;加工工業要有外來的訂單、外來的原材料和設備,甚至需要外來的勞動力;建築地產業大量的空置樓宇也期望外來的資金和人口來消化。這是由澳門自然資源條件和人口資源條件所決定的。②從財政收入上看,政府的財政收入依賴於博彩業的發展,進入90年代,博彩稅收入在政府公共收益中的比重一般為33%左右,其中1991年為33%,1993年為35%左右,1995年為32.5%。③從貿易結構上看,出口市場依賴美國和歐洲共同體國家,澳門絕大部分的商品集中輪往這兩個地區。以1995年為例,輪往美國的佔42.1%,輪往歐共體的佔31.7%,兩者合計為73.8%;出口貿易的品種集中在成衣和紡織品上,1995年成衣出口佔出口總值的68.2%,其他紡織品出口佔10.2%,兩者合計為78.4%。④從來澳旅客結構上看,依賴於來自香港的旅客,香港旅客在來澳旅客中所佔的比重長期以來保持在80%左右,進入90年代這個比重逐漸下降,1995年降至72.5%,1996年更低至63.9%,1997年佔62.85%。澳門經濟的這四重依賴性決定了澳門經濟結構上的脆弱性,反映出澳門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澳門經濟的增長從1993年開始放緩,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逐年回落,1996、1997、1998年出現負增長。對於澳門出現的經濟衰退,澳門一些人士總是強調外部原因,其實,澳門經濟陷於低潮的根源在於其本身的脆弱性和推動其增長的動力開始衰退。中國內地宏觀調控、澳門治安不靖衹是引發衰退的導火索;90年代後期的亞洲金融風暴對澳門經濟不啻為雪上加霜,而且它的負面影響逐步顯現。
  依賴配額和普惠制的出口加工業的發展模式已經受到挑戰,1996年澳門與最大的貿易輸出國美國就紡織品及成衣出口問題發生貿易糾紛,繼部分毛針織類產品被削減配額之後,1996年和1998年,美國海關對澳門輸美的成衣,採取了新的限制做法,並實施新的產地來源證規例。90年代後期美國海關又提出了一連串措施,包括對10個類別的產品的產地來源嚴加甄別等。玩具出口也因輸入國轉移加工基地或實行零關稅失去關稅優惠而下跌。博彩業高速增長的潛力已施放至極限,繼續保持前幾年的增長勢頭已不可能。在現有經營模式下,作為澳門經濟支柱的博彩業繼續快速增長的空間越來越狹窄。從來澳旅客數量與博彩業收益的關係看,開始出現博彩業收益與旅客數量增長相背的苗頭,1996年來澳旅客數量首次突破800萬人次,但博彩業收益不僅沒有增加,反而下降9%。1997年在旅客大幅減少的情況下,博彩業收益不跌反昇的原因在於修改博彩合約,並不是因為博彩業本身效益的提高。從周邊地區博彩業發展的態勢看,澳門賭業在亞太地區一枝獨秀的局面已不可能再現,亞太地區的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地已經開設賭場,台灣及東南亞其他地區要求開設賭場的呼聲亦越來越高,澳門博彩業面臨的競爭會越來越大。從社會效果看,博彩業雖然已成為澳門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成了澳門眾多社會矛盾和衝突的焦點,如果博彩業不變革,不僅其自身的發展機會受抑,而且可能成為澳門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障礙。至於人口和外來投資的增長,短期內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從人口看,雖然澳門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較高,但綜合經濟實力和經濟規模仍很小,澳門經濟現有的規模對於人口的承載力也極為有限,短期大量增加人口的可能性不大。從投資環境看,澳門的比較利益優勢已日漸減少,外部投資澳門的動力下降。由此可見,澳門所患的是增長動力衰退癥。澳門經濟要摆脫目前的困境,除了要改善治安、提高行政效率、加強法制等基礎因素之外,還要重新營造經濟增長的環境與動力。


  澳門經濟快速发展,商樓大廈聳立



  依賴配額和普惠制的制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