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農業
通常包括種植業和畜牧業。由於澳門的地理環境之限制,面積狹小,多丘陵與台地,土地資源及水資源匱乏,農業不具備發展條件;加上澳門經濟發展歷史的特殊性和產業結構的特殊性,農業在整個澳門地方的超小型經濟體系中,幾乎不佔有任何位置。衹是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的20餘年間,澳門農業一度興盛。1946年廣東潮汕一帶發生嚴重旱災,農業無收,這一地區的災民(主要是農民)大量逃荒湧入澳門,以謀生計。他們抵澳後,積極投入禾穀種植,拓荒自救,當時澳門的荒地較多,農業生產漸進佳境。1952年7月發生澳葡軍隊炮轟珠海供北的“關閘事件”之後,內地停止向澳門供應菜蔬,澳門政府始實行鼓勵農人種菜的政策,並予他們選擇土地開發農業的權利。澳門農業有一大發展的機遇,適時亦有菜農合群社成立。到60年代中,澳門的菜地逾千畝,日產蔬菜大約可佔全澳蔬菜市場供應量的50%,這是澳門農業發展的鼎盛時期。70年代初,全澳耕地尚有600~700畝,其中包括菜地500畝與禾田180畝左右。到80年代,由於澳門工商業迅速發展,都市現代化促使建築業興旺以及中國內地推行經濟改革開放政策,銷入澳門市場的農副產品、乾鮮果類及花卉等豐富多彩,足以提供澳門居民的日常需要;再加上澳門政府在50年代施行的農業優惠政策不復存在等諸多因素,澳門的農業便日趨走向消衰。至90年代中期,澳門總的耕地面積不足100餘畝,主要集中在離島區。
作為農業另一組成部分的禽畜(主要是雞鴨豬)飼養業,亦同農業種植業的發展情況一樣,自80年代後,隨着澳門都市化的迅速推進,興旺發達一段時期後,步向衰落。
60年代在路環割稻谷的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