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廈

  在澳門半島北部,指望廈山周圍一帶。該山南面和東面原來是望廈村。據碑刻記載,望廈村開村於明洪武十九年(1386),村民來自福建廈門,村名就是遙望廈門之意。後來發展成澳門半島數一數二的大村,有街巷130多條,有些至今仍在,如位於俾利喇街、爹利仙拿姑娘街、美副將大馬路、雅廉訪大馬路之間的布巷、永安息巷、蛤巷、草席巷、草蜢巷、田螺里、通衢街等,觀音堂西面的牧羊巷、生蔗里等,但大多數被開發成馬路或改了名。到20世紀被澳門葡萄牙當局強行拆村建馬路。望廈古跡較多,澳門三大古剎中的蓮峰廟和普濟禪院(觀音堂)就座落在這裡,還有望廈觀音古廟、先鋒廟;山上有望廈炮台。望廈山(蓮峰山)是昔日“濠鏡十景”之一的“蓮峰夕照”。普濟禪院於1993年被評為“澳門八景”之一的“普濟尋幽”。山上有澳門旅遊學院,山麓有澳門電視台,俾利喇街北端有望廈體育館。


  從松山眺望望廈區,背景左邊為青洲,右邊為望廈山。(19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