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基督敎
亦稱新敎、耶穌敎,有别於羅馬天主敎及源自希臘的東正敎。基督敎在近代第一位來華傳道的是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他屬英國倫敦傳道會,1807年9月4日抵澳,開始他在華的傳敎生涯。他在澳門的宗敎活動,代表着基督敎新敎和英國倫敦傳道會在中國傳敎的初期所獲得的重大成就。馬禮遜曾在澳門翻譯《聖經》,主張以“淺白及簡易文字”將新舊約譯成中文,對後來中國敎會的傳敎與譯經事業影響至鉅。馬禮遜在澳門出版頗多中英文的神學與語言學著述,皆在中國新敎傳敎史上十分重要。1820年他又與李文斯敦醫生(Dr.J.Living-Stone)在澳門開設一間診所,同時有一中醫,實行贈醫施藥;1827年得郭雷樞醫生(Dr.Thomas R.Colledge)之助,於澳門開辦一間眼科醫院。馬禮遜在廣東受到中國人的排斥,在澳門亦受到葡人及天主敎徒的歧視,但繼續傳敎,由此可見馬禮遜於基督敎及倫敦傳道會,實為一大功臣。歷史上尚有許多別的新敎敎會傳敎士受了馬禮遜的影響而來到澳門傳敎。例如在中國沿海地區佈道的傳敎士郭士立(Karl Friedich August Gutzlaff),即屬荷蘭傳道會,後脫離該會,自由傳敎。其夫人在澳門開辦第一所女子私立學校,名倫敦婦女會女校;1835年9月馬禮遜紀念學校創辦,即附設於此校內,至1839年馬禮遜紀念學校正式設校(又名馬禮遜學堂),成為澳門最早之基督敎學校,曾培育過容閎、黃勝、唐傑、黃寬等後來在歷史上有名的學生。1845年後,德國系統的敎團如巴色會、禮賢會、巴陵會、信義會等皆接受郭士立的主張,聯合在華傳道;又有美部會,亦稱美國公理會,於1830年即有裨治文(E.C.Bridgman)來澳門傳敎;其後更有崔理時、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等人於1833年至澳門傳道;1839年有戴華爾來澳;1841年有波乃耶自新加坡抵澳;1842年有婁理華至澳,後北上寧波傳敎。至於美國浸信傳道會、美南浸信會、美國聖公會、美國長老會海外傳道會、加拿大長老會等,亦先後派遣傳敎士至澳門傳敎。由於澳門葡人及天主敎徒的排斥,1842年香港開埠後,大部分敎會皆離開澳門,其中倫敦傳道會、浸信會及馬禮遜敎育協會皆遷往香港,美部會則以廣州為基地,其餘各傳道會則分往中國內地及各口岸傳敎,皆有所發展。至1917年10月4日,澳門中華基督敎會為其敎堂奠基立碑,始標誌着基督敎的重臨澳門。1997年澳門有基督敎組織或會所數十個,基督徒人數近5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