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線

  100多年來澳門地區不斷進行大規模的填海拓地,大部分海岸線已幾經變遷,有的已不可辨認,衹能從一些帶有“海邊”、“河邊”以及與船、艇有關的街名,才能使人辨別今天遠離海岸之處原來是舊日的海濱。澳門半島已全部是人工海岸,東北部黑沙環、東部新口岸、東南部南灣和西灣以及西北部台山和筷子基的海岸線已經外推幾百米甚至1000多米。19世紀60年代開始第一次填海以前,澳門半島東側海岸線北端沿今天的關閘馬路東側向南經過蓮峰廟旁,折向東南沿望廈山北麓到螺絲山北麓,再向東從海角遊雲以東繞過馬交石山,然後沿東望洋山東南麓一直向西南,繞過嘉斯欄後沿南灣大馬路、西灣街和民國大馬路內側到達媽閣嘴;澳門半島西側海岸線北端則沿關閘馬路西側向南經過蓮峰廟和望廈山西麓後,大致沿今天的羅若翰神父街、渡船街向西南,再繞過白鴿巢的北麓和西麓,然後經過快艇頭街、庇山耶街、宜安街、司打口和下環街附近,到達媽閣廟和媽閣山麓。青洲則是孤懸於濠江中的一個小島,岸線就在山腳。20世紀20年代以前,氹仔一直分開為兩個小島,西面的小氹島海岸線就圍繞着小氹山麓,東面的大氹島海岸線西起今天的新世紀酒店附近,繞過北澳山北麓、大氹山北麓和南麓後,向西北沿史伯泰海軍將軍馬路回到新世紀酒店。至於路環島的海岸線,除了西北部和東北部之外,由於沒有甚麼大規模填海工程,基本上變化不大,西北部原來的海岸線就是石排灣水塘的山邊,東北部的舊海岸線則直逼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