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1562~1633)

  字子先,明代科學家,中國近代科學的先軀。上海縣徐家匯(今屬上海市轄區)人。萬曆三十二年(1604)進士,崇禎五年(1632)升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與機要。崇禎六年,兼文淵閣大學士。16世紀中,歐洲的天文學、數學、地理學、醫學、物理學、哲學等相繼傳入中國。徐光啟、李之藻等一批學者通過傳敎士接觸到西方科學知識,響往並潛心研習西學,翻譯介紹西書,成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奠基人。徐光啟早年在韶州敎書時,曾結識耶穌會傳敎士意大利人郭居靜(Lázaro Catâneo,1594~1640),初次接觸到西方文化。其後得知利瑪竇(Mateu Ricci,1552~1610)在南京傳敎,1600年春專程赴南京拜訪。1603年再次去南京時,利瑪竇已在北京。羅儒望神父(Joannes de Rocha,1566~1623)向他講論敎理,遂領洗皈依天主敎。徐光啟43歲成進士,利瑪竇、龐迪我(Diego Pantoja,1571~1618)正在北京傳敎,他常從利瑪竇問學,研習格物及幾何學。徐光啟堅持研究西學30年,涉及範圍廣泛,以天文學、數學、農學最為突出。他十分重視數學的智育功能,認為數學是“不用為用,眾用所基”,即諸學科基礎的基礎,大力倡導。萬曆三十四年(1606)由利瑪竇口授、徐光啟筆授,翻譯《幾何原本》,到次年5月譯成6卷。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盛讚為“字字精金美玉,為千古不朽之作”。
  徐光啟還精於火器,仿西法製造大炮,抵抗清軍。他編撰《農政全書》60卷,分為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廣類、種植、收養、製造、荒政等12章,除對前人的農書和有關農業文獻進行系統的摘編外,還有他自己在農業和水利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西書的譯述。晚年主編《崇禎曆書》137卷,崇禎六年十月三十一日最後向皇帝上疏報告此書成書情況時,距他逝世僅有八天。近代學者王重民輯有《徐光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