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遜學堂

  早期傳播西學的新式學堂。1834年8月1日,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突然得急病去世。1836年在英鴉片商查頓(William Jardine)和顛地(Laneelot Dent)等人倡議和組織下,成立“馬禮遜敎育會”,從英、美募資金,每月向郭士立(Karl Friedich August Gutzlaff)夫人溫施蒂(Wanstall)提供15英磅的資助,在其主辦的女子私立學校中附設男塾,作為馬禮遜學校的預備。1839年11月4日,溫施蒂關閉其所辦之女子私立學校及男塾後,同應邀前來的美國傳敎士、耶魯大學畢業生布朗(Samual Robbins Brown)在澳門辦起了中國第一所西式學堂“馬禮遜學堂”。地點在澳門半島沙梨頭附近,由布朗任校長。最初招收6名學生讀書,是一所為基督敎傳敎而創辦的“洋學堂”,為三至四年制,課程有英語、漢語、算術、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衛生、地理、音樂、美術等。課時安排半天讀漢語,半天讀英語。許多中國近代的思想家和技術人才就是在這所學校裡培養出來的。例如近代改良思想家容閎和中國近代第一位著名西醫黃寬,就是馬禮遜學堂的高材生,成為中國近代第一代到歐美留學的留學生。1842年11月1日,學堂由澳門遷至香港。1849年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