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

澳門第一部印刷機的複製品,現存放於澳門博物館
科學技術包含“科學”和“技術”兩個概念。科學和技術相互之間又有密切的聯繫,“今天技術是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引擎,而科學是引擎的燃料”。近幾百年的澳門史也是一部科學技術發展史。近30多年,與澳門經濟發展較快相關連,澳門科學技術發展也相應較快。然而澳門現有科學技術水平還較低,知識經濟時代的逼近是澳門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挑戰和機會。
一、發展簡史
澳門幾百年科學技術發展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近代科學技術的傳入與應用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初步發展。
(1)近代科學技術的傳入與應用(1553~本世紀60年代末)
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進入澳門,澳門接觸西方的先進科學知識,近代科學技術傳入,並逐步得到應用。
西醫和西藥。澳門白馬行醫院是澳門最早開辦的西醫院,於1569年由天主敎傳敎士創辦。此外,澳門也是中國土地上最早引進西藥金雞納霜和種牛痘技術的地方。
報紙和出版書籍。澳門第一部印刷機是由傳敎士於16世紀末帶來的。葡文《蜜蜂華報》於1822年在澳門開辦,成為在中國土地上開辦的第一家外文報紙。中國最早記述澳門歷史的英文書《早期澳門史》於1834年在澳門出版。此外還有在中國最早出版的聖經、葡華字典、葡文三字經和千字文等在澳門出版。
引進西洋製炮術。1625年澳門卜加勞鑄炮廠,可以鑄造銅管火炮等,在中國、日本和歐洲等地都有訂單。
興辦實業。應用爆竹製造技術的爆竹廠分佈於澳門的氹仔,成為19世紀末澳門經濟和民生重要支柱。20世紀20年代,第一批火柴廠興建,產品輸出到鄰近地區和國家,形成本澳工業的雛型。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隨着打火機的出現和普及,火柴廠才倒閉。本世紀60年代末,部分香港商人引進設備到澳門,興辦紡織等製造業,促進澳門現代工業興起。
(2)現代科學技術的初步發展(本世紀60年代末~現在)
30多年來,隨着澳門經濟的發展,澳門的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經歷了引進應用時期,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澳門的科學技術邁向引進應用與初步發展並存時期。
①引進應用時期(本世紀60年代末~80年代末)
近年來,在澳門企業和事業中,引進和應用一些現代的實用型科學技術。例如:
製造業。近30多年來,澳門先後開發了北區輕紡工業基地,北安綜合式工業區和聯生新技術工業區,以提高技術水平增強競爭力。這些工業區的一些工廠引進了先進的技術設備。例如:澳門賀田工業有限公司引進了電腦輔助設計系統(CAD)和電腦輔助製造系統(CAM)。利源和勝生製衣廠引進了電腦控制成衣生產流程系統(1994)。僑光公司引入電腦織機(1994)。聯生工業村的日東紡美昌玻纖紡織有限公司於1997年底部份安裝投產,該公司採用世界先進的機器設備及軟件技術生產供電子線路板用的玻璃纖維布。在工業村中的澳門EFACEC(東方)公司,採用先進設備設立一個生產輸電變壓器及電子集成塊生產廠(1999)。
公共事業:1995年開始安裝澳門城市交通電腦中央控制系統。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公司於1996年試運行巴士智能卡自動收費系統。澳門自來水有限公司於1991年設立了擁有先進儀器的自來水有限公司化驗研究中心,並設立了一個高度自動化和電腦化的即時控制和管理系統。澳門電力有限公司,採用先進設備,於1978年建成路環發電廠,又於1993年初步建成先進的調度控制系統。澳門電訊有限公司安裝先進設備,1995年澳門平均每3人有一台電話,長途電話可直撥219個國家和地區,通話時間170萬小時,使澳門電訊事業發展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澳門垃圾焚化爐應用20世紀90年代先進技術處理澳門的垃圾,每日可處理垃圾900噸,設計能力可滿足2010年前澳門的需要。20世紀90年代末,澳門地圖繪製暨地籍司和環境委員會合作,應用先進的地理資訊系統(GIS),分析澳門環境污染技術數據,適時地提出污染指數和圖表,方便進一步分析研究和應用。
新聞傳播業。《澳門日報》於1992年首先引進了“北大方正彩色激光照排系統”。澳門宇宙衛視公司於1998年引進先進的衛星電視技術。
娛樂設施。澳門電腦音樂噴泉是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於1995年建成。
②引進應用與初步發展時期(20世紀80年代末~現在)
在這個時期開始,有一些從事科學研究的機構建立。例如:澳門基金會受政府委托,於1988年收購了前東亞大學,1991年改名為澳門大學,並於1989年設立了澳門大學科技學院。1988年設立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研究所1992年在澳門正式運作,1997年設立了澳門發展及質量研究所。賀田-浙江大學工業研究所和清華-寶法德技術發展中心分别於1992年和1994年成立。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和澳門電腦與系統工程研究所均於1996年創辦。1998年1月成立了澳門科學技術和革新委員會,該會旨在推廣科學活動和實施其成果,並幫助澳門政府確立本地區科技發展的政策和方向。為了促進中國內地和葡萄牙以至與其他歐洲國家的科學技術交流和合作,“尤里卡計劃(會合)亞洲”和澳門98科技周活動分别於1998年4月和1998年12月在澳門舉辦。
這個時期除了引進一些實用科學技術外,同時也開展了少量的實用型的科學技術研究。
澳門大學科技學院。1993~1998期間,共培養學士346人,碩士25人,研究項目96項,其中一項研究成果獲1998“世界華人發明博覽會”銀奬,發表學術論文333篇,出版書籍3本。
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研究所。在1992~1998期間,研究項目19個(其中與澳門有關的項目4個),共培訓了125名來自全球25個國家的人員,發表學術論文71篇。
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於1988年設立,其活動項目包括由實驗室提供對建築業進行試驗的支援,技術援助及顧問服務,建築施工之監測,建築施工之質量保證,質量系統之認證,促進技術資訊之交流以及圖書館之組織設立和運作等。1988~1998期間,提供應用研究23項,制定規範性文件11個,認證活動12項,技術報告書1250份,發表學術論文50篇,出版書籍5本。
澳門發展及質量研究所。於1997年設立,對澳門一些工程項目質量分析研究,近2年完成了多項與澳門有關的工程項目的質量研究。
澳門電腦與系統工程研究所。近2年,研究所開發了10多項與澳門有關的實用型科學技術研究項目。
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近2年,中心對多項先進的管理方法和實用型的科學技術研究項目向澳門的企業推廣應用。

澳門大學科技學院
“尤里卡計劃(會合)亞洲”活動期間,中國和葡萄牙兩國政府在澳門簽署一份有關科學技術合作聯合聲明。聲明主要內容是兩國政府有意發展澳門作為歐洲與亞洲在科學技術發展領域上合作的中介點。共通過了37項計劃,其中有12項由葡萄牙遞交,投資額達8700萬歐洲貨幣單位,有5項計劃涉及到中國內地、葡國和澳門三地共同參與。這次活動對如何利用科學知識推動經濟發展有重要戰略意義。

尤里卡計劃(會合)亞洲
(8)澳門98科技周。期間簽署了7項合作協識及意向書,為澳門未來進一步發展產業科技化打下一定基礎。
二、科學技術特色
澳門科學技術的主要特色如下:
比較重視實用型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在近代和現代,澳門作為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較先接觸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思想。隨着經濟的發展,也較早地引進較先進的實用型科學技術。近年,有一些企業應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並於1993年興建聯生工業村,開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80年代末,澳門大學科技學院和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研究所等機構着手研究一些與澳門有關的實用型科學技術項目,科學技術有所發展。
開始進行科學技術體制改革,通過“大學—企業—政府”合作的模式促進高新技術的應用和產業化。例如1991年創辦的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研究所,1992年創辦的賀田—浙江大學工業技術研究所,1994年成立的清華—寶法德技術發展中心,1996年創辦的澳門電腦與系統工程研究所等。以賀田—浙江大學工業技術研究所為例,1998年研究所共有20多名研究人員和工廠的500多名員工在澳門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每年的出口總額3億澳門元。這種科學技術體制改革試驗,有效地促進澳門經濟的發展。
三、科學技術水平
90年代初,澳門才開始有一些科學技術研究機構和少量研究人員,1993年8月澳門基金會提出委托中國國家科委國際合作司研究科技發展與澳門經濟繁榮之間的關係,探尋以科技促進澳門持續繁榮的發展之路,以及預測21世紀澳門,並於1994年出版了《澳門高技術產業發展之路》。
80年代末以後相繼設立的科學技術研究機構有澳門大學科技學院、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研究所、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賀田—浙江大學工業技術研究所、清華—寶法德技術發展中心、澳門發展和質量研究所、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澳門電腦與系統工程研究所和澳門理工學院等科學研究機構。
科學技術研究隊伍開始壯大:1998澳門大學科技學院正敎授、副敎授、助理敎授和講師共54名,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研究所研究人員7名,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研究人員20多名,賀田—浙江大學工業技術研究所研究人員20多名。清華—寶法德技術發展中心研究人員10多名,澳門電腦與系統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員10多名,澳門發展及質量研究所研究人員3名。
澳門科學技術水平仍然偏低。80年代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約30%,還沒有在國內或國際上有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科學技術論文數目和專利亦少。科學技術研究經費的投入很少。
四、展望
與亞洲4個新興國家(地區)相比,澳門的重要差距之一是科學技術綜合水平偏低,尤其高新技術的應用差距很大。澳門要提高綜合競爭力,趕上4個新興國家(地區)和作為歐洲與亞洲在科學技術領域上合作的中介點,關鍵是“科敎興澳”,尤其是要發展高新技術在各行各業中的應用以及適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使澳門的經濟能以較高速度發展,迎接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