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建置業
在澳門由建築業與房地產兩大行業組成。它與出口加工業、旅遊博彩業、金融業一起構成澳門四大支柱產業。20世紀60年代前建置業長期發展緩慢,70年代後逐漸發展。近20多年來,該業經歷了3個大起大落的周期。第一個周期,包括4個階段:①1967~1968年的蕭條期。1966年底爆發了“一二.三”事件後,大量資金外流,整體經濟遭受打擊,建置業經營陷入困難。1967年全年沒有一個地盤開工。②1969年轉入復甦期。1968年建置業同行聯合要求政府貸款拯救危機中的建置業市場,政府終於貸款200萬澳門元支持建置業復甦。1969年部分商人開始興建平價樓,推動該業市道轉旺。③1970~1972年進入興旺期。該年澳門第一座屋村佑漢新村建成,該業勃蓬發展。④1973年春末轉入衰退期。該業外部受香港股市急瀉及西方石油危機的影響;內部受供過於求的壓力,陷入了困境。第二個周期的4個階段分別是:①1974年的蕭條期,不少建築商一改興旺時期不願參投政府工程的做法,轉為參投政府工程以維持經營。②1975~1976年為復甦期,沉靜的建置市道開始轉旺。③1977~1980年進入高漲期。1977年澳門新舊樓宇及地段的交易共2644家,總值達1.55億元。1978年部分地皮升幅達50%~60%。1979年不少地產交易公司紛紛開業,推動市道興旺。1980年地價更上升1~3倍。當年新舊樓宇及地段成交共3399宗,總值超過3億元。④1981年下半年至1982年進入衰退期,市道交投淡靜,空置樓宇達3000處。第三個起伏周期也有4個階段:①1983~1984年的蕭條期,房地產市道持續低落,樓價逐漸跌至1977年的水平。②1985~1989年進入復甦期。1985年5月中葡雙方發表聯合公報,解決了澳門回歸問題,澳門政治前途明確,投資者增加信心,買家相繼入市。1985年樓價比1984年上升25%~35%,地價比1984年上升16%~21%。到1989年下半年,房地產市道滑落,樓宇價格下跌10%~30%。至1989年年底,樓市才逐步回升5%~10%。③1990年建置業仍處調整期。④1991年下半年至1993年上半年建置業進入歷史發展高峰期。1991年上半年,樓市明顯轉旺,下半年地價更劇升50%至1倍。1992年房屋單位買賣成交金額為66.18億元,比1993年上昇了97%,但買賣承諾單位數目為13824個,比1991年僅增多了30%。到1993年下半年,房地產市道供過於求的矛盾加劇,市道趨向淡靜,建置業再度進入調整期。
1993~1997年,澳門新建成各類樓宇單位的總數高達60615個,平均每年新建成的單位超過12000個,其中住宅單位為49133個,佔總數81%。在此期間,每年新舊樓宇成交的個案14300~11500個之間,成交的金額則維持在58~75億元之間,在澳門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不過,在新建成的各類樓宇中有相當部分沒有交易,這就是澳門所謂的空置樓宇問題。關於空置樓宇的數量,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司1996年中期的住戶調查,澳門沒有人居住的住宅單位約有35000個;也有學者認為1987~1996年10年間累積的空置單位總量約為55000個,一般認為澳門的空置樓宇數量在40000~50000個之間。造成澳門房地產市場供過於求,空置嚴重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政府批地批建計劃的總量失控;二是發展商對澳門房地產市場的供需關係缺乏基本的估計,完全不顧需求,毫無理性地增加供給;三是外來資金的炒作對房地產市場的供求失衡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為了改變澳門樓市疲弱的情況,近年來地產商和政府採取了多種措施來刺激需求,地產商方面採取的救市措施主要是割價求售和大幅提高樓宇按揭成數至九成。與高峰期相比,現時樓價普遍下調四成以上。政府採取的救助措施主要有4項:①將逾期賣地溢價金利息減半;②增加政府工程;③推出協助居民購置自住物業的4釐利息補貼優惠利息貸款計劃;④推出吸引外來投資者的投資居留法,並將不動產金額由200萬元減至100萬元,後又將香港人士置業居留的不動產金額降至50萬元。1997年澳門樓宇單位成交量和成交金額分别比上年增加24.87%和3.8%,新動工地盤和落成地盤數目則比上年減少15.65%和34.9%。展望未來幾年,估計回歸祖國因素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澳門的房地產市場,1999年或許會有一些變化,但不能改變澳門房地產市場的基本面貌,空置單位積水難消,供給遠遠超出需求的局面難以改變,地產市道的中長期走勢並不樂觀。但是,由於目前很多樓宇的售價已貼近成本,價格進一步下挫的幅度有限。
新口岸填海區新樓宇不斷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