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1630~1696)

清初詩人,史學家。初名紹隆,字介子,又字翁山,廣東番禺人。受業於順德舉人陳邦彥。清順治三年(1646),清軍南下入廣州,曾參加陳邦彥等發動的抗清隊伍。順治七年,清軍再破廣州,為避禍,削髮為僧,在番禺雷峰寺出家,法名今種。後與同里文士創“西園詩社”,以詩言志,砥礪名節。兩度北上遊歷,先後到南京、北京、山海關、關中、山西等地,與顧炎武、李因篤等交往,結交遺民,以圖恢復。清廷下令搜捕,避居桐廬。康熙元年(1662)歸粵,蓄髮還俗。台灣鄭克塽降清,復明絕望,隱居著述,撰《皇明四朝成仁錄》,表彰抗清忠烈,未幾病歿。善寫詩,詩風明朗雄健,頗負盛名。不少作品揭露清軍入關時暴行,感傷時事,為後世傳誦。與陳恭尹、梁佩蘭並稱為“嶺南三家”。著作有《易外》、《翁山詩外》、《道援堂集》、《廣東新語》等30餘種。
屈大均曾在澳門居住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具體時間史學家各持一說,尚待進一步考訂。他在澳門撰寫的詩文留下了關於當時澳門情況的珍貴記載。在《廣東新語》卷二的《澳門》專文及《廣東新語》其他各卷中,有關澳門及西洋夷人的記載將近四千字;在其所著《翁山詩外》中有以《澳門》為題的詩6首,其他吟詠澳門及與澳門相關的詩12首。這些詩文記述澳門和當時形勢,澳門聖保祿敎堂及澳門天主敎法規禮儀、澳門經濟貿易(澳門葡人海外貿易)以及葡人生活習俗及西洋物品等,觀察細緻,記載翔實,是研究澳門史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