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社會團體
澳門社會的結社活動及為數眾多的社會團體在澳門社會的歷史發展和現實生活中一直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澳門社團數量之多、歷史之久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這也是澳門社會發展的一大特色。可以說要想了解澳門,就離不開澳門的社團。
澳門最早的社團與慈善活動有關。1569年(明隆慶三年)天主敎傳敎士在澳門創辦了仁慈堂,這是最早的慈善組織。以後較重要和有影響力的慈善社團組織有1871年成立的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和1892年成立的澳門同善堂。
澳門早期的中國居民大多來自廣東、福建,他們的一些大姓大族,如趙姓、蔡姓、沈姓逐漸成為宗社組織,起到扶助團結族人的作用。但這些宗族組織不能算作現代意義下的結社。澳門中國人中最早結社的是明末清初的一批反清志士,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普濟禪院的開山祖師大汕和尚、文人屈大均、明朝遺民何鋒、何衡等。1840年鴉片戰爭後的澳門也曾出現過與澳門當局明顯對抗的民間組織“望廈鄉民知守義團”。據《香山縣誌續編》記載,“義團”直至光緒十三年(1887)仍有活動,直至1908年後才解散。
19世紀末20世紀初,澳門成為中國改良派先驅人物鄭觀應、戊戌變法領袖人物康有為、梁啟超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等的活動舞台。他們在澳門分別成立了政治性的組織與社團,如保皇會、同盟會澳門支部、戒鴉片會澳門分會、澳門不纏足會。此外澳門一些受到改良思想影響的尊孔人士陳純甫、曹子良、李朝宗等1910年成立的澳門孔敎會,對澳門社會的結社活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化,澳門也產生了較為早期的行業工會和商會組織。最早的行業性組織為1840年成立的上架行會館。上架行俗稱三行,原指木匠、搭棚、打石3個行業。後來由於行業分工越來越細,建築行業分成做木、搭棚、打石、油漆等工種,各工種分別成立了自己的工會。例如木藝工會就設在上架行會館內。1912年,澳門華商蕭瀛洲等向葡澳政府注冊,成立澳門商會。這個行業性的組織日後發展成為澳門最重要的工商社團之一,起到溝通政府與民間的渠道作用。澳門文化敎育界最早的專業性社團是澳門中華敎育會,它成立於1920年,初名澳門敎育會。到20年代澳門工商各行業都已有了自己的工會組織,全澳大約有近百個工會組織。
抗日戰爭爆發之前,澳門社團發展的一個新的特點是,一批聯繫鄉情的氏族組織開始成立。例如,先後成立的有譚怡堂(後正名為澳門譚氏宗親會)、何族崇義堂(成立於1933年)、澳門梁族聯誼會(成立於1936年的11月,初名為梁氏宗親會)。抗日戰爭時期,澳門的結社活動仍很活躍。澳門愛國同胞紛紛成立各類社團,以不同形式支持中國內地的抗日救亡運動。例如,當時的澳門工商界和上層人士組織“澳門各界救災會”;澳門商會、同善堂、澳門鏡湖醫院發起成立“協助難民回鄉會”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批新的社團先後成立,其中較為重要的有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澳門婦女聯合會、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70年代前後,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再有一大批重要的社團注冊成立,其中包括澳門廠商聯合會、澳門出入口商會、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澳門美術協會、澳門歸僑總會等。
葡人社會裡,1974年“四·二五”革命後也出現了多個公民團體,如澳門民主協會、澳門公民協會。另外幾個早先創立的敎育、慈善社團,如澳門振興協會、母親會、澳門紅十字會等也在各自的有關領域更加活躍。
80年代以來,尤其是《中葡聯合聲明》發表後,數以百計的專業、青年、文化、體育、僱主和勞工團體先後成立,踴躍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澳門進入過渡時期以來,全澳居民本着關心基本法、參與社會的精神,紛紛自發地組織起“基本法關注小組”,積極展開對起草基本法各條文的討論,表達意見和提出建議,為順利完成基本法的起草和制定,起了積極的作用。在此過程中,原有的各種社團也多積極參與,廈泛吸納民意,及時反映,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議,為籌委會和未來的特區政府提供了集體智慧和力量的支持。
縱觀澳門的社團,無論是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敎育的、宗敎的、專業的、社交的、聯誼的,或是志願服務的、興趣小組的,在管理社會正常運作、規範公民行為、緩解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發展等方面都起到了政府所不能起到的積極作用。但也應該看到,近年來澳門社團數量的迅速膨脹也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各社團都面臨着自我約束、自我完善的組織建設問題,政府對社團的政策也存在着法制化、規範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