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製造業


  玩具製造業


  澳門玩具製造業始於60年代,80年代中期發展迅速。自70年代初,打開了原葡屬非洲國家的玩具市場,發展加快。1974年後,因葡國革命失去外銷市場,玩具製造業陷入困境。70年代末,澳門的玩具製造業出現突破性發展,1978年和1979年連續兩年出口成倍增長。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導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全面衰退,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當時號稱“玩具王國”的香港玩具業正處於保護主義陰霾之下,香港玩具產品在歐美市場受到種種限制,發展嚴重受阻。澳門居於發展中地區,其玩具產品出口葡國及歐美有免稅或減稅優惠,而且當時澳門廠房租金約為香港的1/3,工人工資約為香港的1/2,生產成本低廉,使港商紛紛渡海轉到澳門發展,給澳門玩具業注入新血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81年澳門玩具出口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1.24億元,1986年出口值突破10億元大關,達10.077億元,佔工業出口總值的11.67%,僅居製衣業和毛針織工業之後,成為第三大出口工業。進入90年代,澳門玩具製造業遇到許多困難。1990年出口值13.375億元,比上年下跌0.17%;991年出口值僅為7.672億元,比1990年下跌42.7%;992年為6.891億元,跌幅達10.18%。為了摆脫困境,部分廠家將工廠遷往外地,仍留在澳門的玩具廠,則借助於外地廉價勞工和將部分工序轉移到中國內地加工的辦法來減輕生產成本;同時改進生產設備和技術,使玩具產品適應世界市場的需要,以求生存和發展。1990年澳門最大的玩具廠決定遷往泰國;部分廠商將部分生產工序轉移到中國內地加工,然後運回澳門組裝成產品,澳門玩具廠主要負責技術性工序和最後的包裝出口。雖然1994年玩具出口一度回昇,但隨後又繼續下降,1995年出口額降至5.78億元,1996年進一步降為2.63億元,1997年的出口額更跌至不足1億元,僅為918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