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佛郎機
一個歷史淵源長久的詞匯。在中國古籍中,其早期形式作拂箖,又作拂林、拂郎、普嵐、富浪、佛朗、弗藍、弗林等形式。早期伊斯蘭敎稱基督徒為rumi,意即羅馬帝國人,後以此泛稱加洛林王朝治下各民族。上引各種形式為From,即rumi之訛音的譯音,為伊比利亞半島上與拜占庭帝國基督徒的稱呼。但從中世紀末期始以frangue稱伊比利亞半島諸民族,此名稱外延的變化反映了今歐洲文化的定位。從11世紀起,隨著十字軍的南下,起源於今法國克呂尼地方本篤會僧侶的到來,高盧羅馬敎規及加洛林小寫字體的採用使伊比利亞半島徹底脫離了拜占庭帝國,進入了西歐文化的範疇。該詞不再指地中海沿岸地區的基督徒,開始指稱西方人。隨著十字軍的東征,基督敎民族與中東穆斯林民族的接觸日益頻繁,於是該詞成為稱呼西方人的常用語匯。1498年,葡萄牙人從海陸抵達印度後,東南亞諸語言始以此稱呼葡萄牙人。此為從“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佛郎機。佛郎機一詞葡語中作frangues,franges,fringues,peranguis,paranguis。其詞源為阿拉伯語franji,firanji或波斯語faranji,firinji,意為Franco,即法蘭克人,用以泛指歐洲人與基督敎徒。明清史籍中,該詞語義更廣,具有4個詞意:葡萄牙人、機銃、西班牙人、法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