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澳門位於中國東南的廣東省中部沿海,處於珠江口西岸,與廣州、香港鼎足分立於珠江三角洲外緣。全區包括澳門半島及其南面的氹仔和路環兩島。澳門半島又分為5區:花地瑪堂區、聖安多尼堂區(又名花王堂區)、望德堂區、大堂區、聖老楞佐堂區(又名風順堂區)。地域範圍為東經113°31′36″~113°35′23″,北緯22°06′39″~22°13′05″。通常以澳門半島東望洋山(松山)山頂的經緯度作為澳門的地理座標:東經113°32′47″、北緯22°11′52″。澳門東面與香港距離僅約40海里,在伶仃洋兩邊互成犄角之勢,共扼珠江口的咽喉。西面與廣東省珠海市的灣仔一衣帶水,衹隔一條不到1公里寬的濠江水道。北邊以古老的沙堤與珠海市的拱北相連,陸界衹有240米。南面瀕臨浩翰的南海,與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文萊、馬來西亞、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遙遙相望。澳門西南離新加坡2600公里,東北距日本東京2800公里,東南到菲律賓馬尼拉1200公里,為東南亞與東北亞航路的中繼點。這樣適中的位置,使澳門成為16、17世紀東西方貿易的重要港口。澳門面向遼闊的海洋,背靠富庶繁榮的珠江三角洲和西江中下游寬闊的腹地,與香港、廣州兩大城市和深圳、珠海兩個經濟特區為鄰。優越的地理位置,對它本身及其鄰近地區的經濟發展都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
由於不斷填海拓地,澳門的陸地面積是逐漸擴大的,而且還將繼續增加。1997年澳門地區陸地總面積21.45平方公里,相當於1912年的1.69倍。其中澳門半島7.84平方公里,氹仔島5.79平方公里,路環島7.82平方公里,分别為1912年的2.25、2.25和1.18倍(見表)。
澳門面積變化表(單位:平方公里)
年份 澳門半島 氹仔 路環 總面积
19世紀 3.14 1.67 5.47 10.28
1912 3.49 2.57 6.62 12.68
1936 5.20 2.60 6.62 14.42
1980 5.42 3.48 6.62 15.52
1986 6.05 3.78 7.09 16.92
1991 6.70 4.10 7.20 18.00
1997 7.84 5.79 7.82 21.45
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司公佈,1997年12月31日澳門居住人口為42.2萬人。其中約有95%的人口居住在澳門半島,超過4%居住在氹仔島,0.6%左右居住在路環島。

澳門全圖
自然地理特徵
①地勢低矮,丘陵台地起伏。澳門雖然地勢不高,但是天然平地甚少(今天的平地大部分靠填海得來),丘陵、台地分佈甚廣,是個低丘地區。全區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的路環島地勢最高,主峰塔石塘山海拔171米,也是澳門地區的最高峰。島上其它山丘也多在120米以上,如中區山(136米)、九澳山(122.6米)、炮台仔山(121米)。氹仔島東有大氹山(159米),西有小氹山(111米),北有北澳山(63.7米)。北部的澳門半島地勢最低,但也不平坦。填海前的半島面積不到3平方公里,分佈着7個山丘。最高的東望洋山(松山)海拔衹有91米,斜亘於半島東部;媽閣山(73.2米)和西望洋山(62.7米)突起於半島南端,與東望洋山隔南灣相望;大炮台山(57.3米)盤踞於半島中央;望廈山(62米)扼守半島北部門戶;馬交石山(49米)在半島東北部,南連東望洋山,西通望廈山;青洲山(57米)孤懸於西北部。山丘之間分佈有坡度和緩的台地,海拔高度一般為20~25米。有的地方台地高達25~30米,形成突出的小山崗,如望廈山與馬交石山之間的螺絲山(31.5米)和觀音堂後山(24.7米),大炮台山西北的白鴿巢公園(30.2米,從前叫鳳凰山),大炮台山與西望洋山之間的崗頂(24.8米,過去叫磨盤山)。
②海岸線比較平直,沿岸海域淺灘廣佈。澳門由一個半島和兩個海島組成,而且半島是一個陸連島,僅靠一條古老沙堤與大陸相連,陸界衹有240米。澳門地區的海岸線較長。由於100多年來不斷地填海拓地,澳門海岸線變化很大。今天澳門半島和氹仔島沿岸,天然岸已經完全被人工海岸所取代了。路環島的填海規模相對較小,仍然保留相當多的天然海岸線。人工海岸比較平直。路環島的天然海岸則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花崗岩丘陵直逼海濱的岩岸,比較曲折,也比較陡;一種是沙灘比較發育的海灣,如黑沙和竹灣。
由於泥沙淤積比較嚴重,澳門周圍近岸海域水深不足2米,退潮時便有大片淺灘露出。衹有路環東北角近岸水深達5~6米,退潮時也有4米左右。水深不足對航運影響很大。不過,近岸淺灘廣佈,對於土地資源缺乏的澳門來說,又提供了大規模填海拓地的有利條件。
③氣候溫暖,乾濕季節分明。澳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鄰近熱帶北緣,太陽輻射量豐富,且地處亞洲大陸東南部沿海,深受季風影響,屬海洋性季風南亞熱帶氣候向海洋性季風熱帶氣候的過渡類型。季風氣候的特點是盛行風和天氣型隨着季風的轉變而改變。當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從太平洋和印度洋吹來時,天氣溫暖而潮濕;當東北季風由蒙古和西伯利亞吹來時,天氣比較寒冷而乾燥。在澳門,每年3~4月是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交替的過渡時期,兩種不同性質的季風不斷進行“拉鋸戰”,天氣多變,一般潮濕、多霧。從5月到9月,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盛行,帶來炎熱、多雨的天氣。但是,7~8月間當強大的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西伸,控制華南地區,攔阻了西南季風和颱風的進入,又會給澳門帶來酷熱、乾燥的天氣。從9月末到10月,西南季風逐漸撤退,東北季風開始南下,出現秋高氣爽、溫度適宜的晴朗暖和天氣。5~10月,也是澳門的颱風季節,遇到颱風侵襲便會帶來狂風暴雨的天氣。從11月到次年2月,東北季風盛行,天氣稍冷,乾燥少雨。除非寒潮南下,這時期還是較為暖和(見氣候)。
澳門的年平均氣溫為22.3℃。最熱月是7月,月平均氣溫為28.6℃;最冷月是1月,月平均氣溫為14.5℃。多年平均全年各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都超過10℃,4月中旬至11月上旬超過22℃。根據中國氣候學家張寶堃劃分四季的標準(候平均氣溫小於10℃為冬季,大於22℃為夏季,10~22℃為春季或秋季),澳門是長夏無冬,秋春相連,終年溫暖。夏季差不多長達7個月,秋、春共長5個多月。不過,在秋末春初(12~2月)若遇大寒潮南下,氣溫也會降至5℃以下,出現短暫的寒冬(見氣溫)。
澳門雨量充沛,多年平均年雨量達2031.4毫米。但是深受季風影響,降雨季節分佈很不均勻,乾濕季節很分明。一般4~9月是雨季,集中了全年雨量的83%。其中,雨季前半段的降水主要是由鋒面低槽天氣系統產生,後半段則主要是由颱風帶來。由於不同年份鋒面活動和颱風活動的頻繁程度和強度很不相同,因此雨量的年際變化也很大,可以相差兩倍以上。從1901到1997年,雨量最多的一年是1982年(3041.4毫米),雨量最少的一年是1904年(982.5毫米)(見降水)。
④從南亞熱帶向熱帶北緣過渡的土壤和植被。澳門在氣候上從南亞熱帶向熱帶北緣的過渡性也明顯反映在土壤和植被的性質上。澳門的主要天然土壤是南亞熱帶的地帶性土類赤紅壤,但是它的鐵鋁富集量卻高於其北面廣州附近的赤紅壤,與海南島的熱帶地帶性土類磚紅壤比較接近。澳門的地帶性天然植被是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經過幾百年人類活動的破壞,至今衹殘存一些經過人工營造的次生林。從這些次生林中,也可以發現一些熱帶雨林的特性。而從植物區系的組成來看,澳門植物區系的地理成分以熱帶科屬為主,栽培植物也具有熱帶區系性質。
城市空間發展
澳門和其他城市一樣,都經歷過並且繼續經歷着從小到大的空間發展過程。不過,它也有自己的特點。澳門是由一個小半島和兩個不大的海島組成,當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在空間上便會受到限制。而且,澳門是個台地、丘陵地區,原來天然平地不多。因此,澳門的城市空間發展過程,從一定的階段開始,同時也是填海拓地的過程。市區所在的澳門半島原來面積不到3平方公里,衹有今天的1/3。半島西北部的青洲當時還是個孤懸江心的小島,東北角的馬交石也衹是一堆獨立海上的石頭。那時候,西岸兩個小灣水面淹至內灣的十月初五日街和下環街,東岸海浪直接拍擊着東望洋山的東麓。今天半島東北部的馬場、黑沙環、水塘、新港澳碼頭、新口岸、南灣新填地等,以及半島西部的台山、筷子基、內港沿岸等,當時都是汪洋一片,以後才陸陸續續填成陸地。400多年的澳門城市空間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①19世紀中葉以前階段。16世紀50年代以後,澳門逐漸從小漁村發展成一個華洋匯集、商業繁榮的海港城市。不過,19世紀中葉以前澳門市區的發展一直都局限於澳門半島的南半部。最早的市區是在營地大街、龍嵩街、南灣沿岸一帶。以後向南逐漸擴展到西望洋山北麓,向北延伸至沙梨頭和大三巴,東至雀仔園,西達岸邊。澳門半島北半部仍然是大片的農田和幾個分散的小村落。
②19世紀60年代至1912年階段。鴉片戰爭以後,澳門葡萄牙當局不斷進行擴張活動,強佔半島北部和青洲、氹仔、路環。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陸續在西岸和南灣、西灣進行了填海工程,並且修築海堤把青洲與半島相連。半島西岸推進至罅些喇提督大馬路、沙梨頭海邊街、巴素打爾古街、火船頭街、河邊新街,東南岸則築成了民國大馬路、西灣街和南灣街。同時在半島北半部村莊和農田改造成市區,修建了街道網。不過,半島北部除了新橋一帶以外,大部分仍未開發,衹能算是郊區。
③1913~1938年階段。20世紀20、30年代,澳門進行了大規模的填海拓地工程,相繼填出了西北部的台山和筷子基、東北部的馬場和黑沙環、東部的新口岸和南灣新填地等大片土地,使澳門半島的面積比1910年時增加了60%以上。這個時候,澳門市區已經擴展到望廈山南麓和東望洋山西坡。但是,大片的新填海區仍未開發。
④1939~1985年階段。這個階段衹有零星的小規模填海。60、70年代開始,澳門經濟開始迅速發展,又有大量中國內地移民進入,澳門的市區也向北和向東擴展,20世紀20、30年代完成的大片填海區得到了開發。半島北部的台山、筷子基、馬場和黑沙環發展起新的商住區和工業區,南灣和新口岸則發展為新的商業區。
⑤1986~1998年階段。繼20世紀20、30年代之後,澳門又於1986~1998年間進行了又一次大規模的填海拓地工程,包括黑沙環、新口岸、南灣湖、筷子基、南灣以及新港澳碼頭等填海工程,使澳門半島的面積從6.05平方公里增加到7.84平方公里。這些新填海區也隨即得到了開發,迅速成為澳門市區的一部分。同時,氹仔也進行多處填海工程,在其西北部和中部大片土地上開闢了道路網,建起了樓宇,發展為新的住宅區和商住區;在其東北部發展為商住區和工業區;在其東端填海建起了國際機場。該島已經成為澳門的衛星城鎮。路環則主要發展為澳門的旅遊度假區;其西北部和東北部則是工業區和港口區。

繪於十八世紀初的澳門地圖

澳門離島填海拓地規劃圖
⑥未來的發展階段。早在20世紀20年代,澳門就曾經有過一個龐大的填海計劃設想,就是在氹仔與路環之間填海,把兩個海島連成一體。70年代之後,這個設想開始實現,並且成為澳門城市空間未來發展的方向。90年代初,澳門政府就作出規劃,在氹仔與路環之間進行大規模填海,造出近8平方公里的陸地,初步命名為“路氹城(COTAI)”。它將會大大舒緩澳門城市建設用地短缺和人口壓力的問題。90年代後期,已經在路氹連貫公路西側填出了約4.5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有相當多規劃為工業用地,從那裡通往珠海市橫琴島的蓮花大橋已於1998年動工。遠景規劃是路氹連貫公路東側的填海,未來通往珠海、廣州的鐵路的澳門火車站將會建在那裡。

路氹公路填海地
經濟發展與佈局

旅遊博彩業是澳門經濟四大支柱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澳門經濟經過了50年代的困難時期和60年代的恢復時期,70年代開始騰飛,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經濟迅速發展時期。多元化經濟結構逐漸形成。旅遊博彩業、出口加工業、金融業和建築房地產業是現代澳門經濟的四大支柱。1997年按當年價格計算的澳門本地生產總值(GDP)達到584.72億澳門元,差不多相當於1982年的7倍。人均GDP13.96萬澳門元,相當於1.75萬美元。
①工業與佈局。過去,澳門的爆竹業、神香業、火柴業等曾經一度頗負盛名,产品遠銷海外。但都是傳統手工業生產,逐漸被淘汰。從20世紀60年代後期起,澳門的現代工業開始迅速發展起來。1961年全澳門衹有172家工廠,總產值近0.76億澳門元;到1980年便增至1131家和29.55億澳門元。80年代是澳門工業的全盛時期,1990年工廠增加到2274家,總產值達到136.38億澳門元。1984年,澳門工業總產值在GDP中所佔份額已達36.9%,超過了旅遊博彩業,躍居四大經濟支柱之首。但是,澳門工業的發展在80~90年代之交便開始放慢,近年甚至走向滑坡。1989年澳門工業總產值在GDP中所佔比重下降至27%,比旅遊博彩業少1個百分點,退居第二位。1994年,工廠減少到1587家,但是總產值仍有增加,達到147.53億澳門元。1997年初步估算,工廠進一步減少到1321家。
澳門工業的發展與它的地理條件特别是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首先,澳門與香港相距衹有40海里,交通十分便利。在香港60年代經濟起飛的帶動下,澳門政府也逐步推行開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廠商來澳投資設廠,從而推動了澳門現代工業的迅速興起。其次,澳門背靠大陸,大量中國內地移民為澳門工業提供了廉價勞動力。但是,澳門的地理條件對其工業發展也有限制的一面,主要是原料缺乏和土地短缺。不過,靠香港轉運和發展本地深水港可以解決原料進口問題,填海拓地可以適量增加工業用地。
澳門工業的特點是:①澳門的工業基本上是輕工業,製衣業和紡織業是最大的行業。②絕大部分工業產品出口外銷。③工廠規模不大,以小型為主。例如1994年有92.8%的工廠員工不到100人,員工超過500人的工廠衹有6家,僅佔3.78%。④對外特别是對香港的依賴性很大。不僅產品靠外銷,原料和設備靠進口,相當大部分的資金和技術人才也要靠引進。澳門工廠的分佈相當分散,而且大多數與商住樓宇混雜在一起,環境問題也比較嚴重。各區之中工廠最多的是花地瑪堂區,集中了澳門四成多的工業場所。主要分為東、西兩片;東片位於澳門半島東北部的黑沙環和馬場一帶,西片位於半島西北部的青洲和筷子基一帶。前者是近20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工業區,企業規模較大,也比較集中。花王堂區工業場所數目位居澳門第二位,佔全澳的三成多,主要分佈於半島西部沙梨頭一帶。風順堂區工業場所約佔一成左右,主要分佈於下環。大堂區和望德堂區衹零星分佈,兩區合計工廠數目約佔一成。離島氹仔和路環工業場所更少,合計僅約2%。路環東北沿海有較大型的水泥廠和發電廠。路環西北部則有填海而成的大片土地建設聯生工業村,已經開闢道路,但是建成的廠房衹有幾幢。路氹連貫公路西側是更大片的新填海區,把氹仔和路環連成一起,規劃有相當部分作為工業用地。
②交通網絡。澳門由一個半島和兩個海島組成,衹有一條陸上通道與大陸相連。因此,航運對於澳門特別重要,超過80%的旅客和3/4的貨物運輸要靠船舶進出澳門。其中,港澳客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線之一,數十艘先進的快速客輪每天24小時200多個航班穿梭於兩地之間,每年運載乘客1300多萬人次。澳門的遠洋進出口貨物主要靠香港轉運,港澳貨運十分繁忙。還有定期客運航線與珠江三角洲重要城市連接,50多條貨運航線通往上海、青島和廣東沿海及內河多個港口。但是,由於珠江三角洲的道路網和橋梁建設發展非常快,陸路交通十分方便,澳門的內河客運嚴重滑坡,大多數航線已經停航。澳門的港口由內港、外港和九澳港組成。內港在澳門半島西側,長約2千米的岸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34個碼頭,主要供內河航運和漁業使用。外港在半島東側的新口岸,面向珠江口,有一個大型的港澳客運碼頭,其上面還有一個港澳客運直升機停機坪。由於水深不足,從半島東南約2公里處挖深了兩條人工航道,以方便船舶進出內、外港。通往外港的人工航道長約2公里,水深約6米;通往內港的長約5公里,水深約5米。而且,人工航道還要經常疏浚才能保持足夠水深。九澳港在路環島東北部,水深達5~6米,1991年已投入使用的第一期工程包括貨櫃碼頭和燃油碼頭,可以停泊5千噸級輪船;第二期工程更大,設計可以停泊萬噸級或者萬噸以上級别的輪船。
澳門半島北端的關閘是澳門至今唯一的陸上對外通道,每年進出的機動車輛約有150多萬輛,其中貨車近50萬輛。不過,未來澳門的陸上交通將會大為改觀。目前一條從氹仔、路環之間新填海區通往珠海市橫琴島的公路橋——蓮花大橋已經動工,預計1999年底完成。準備修建的廣州——珠海鐵路將有一條支線延伸至氹仔、路環之間的新填海區。
在氹仔島東端填海建成的澳門國際機場於1995年12月正式啟用,1998年10月迎來了第500萬個旅客。目前已有10多家航空公司使用該機場,每星期有400多個航班連接澳門與中國內地和台灣省,以及東亞、東南亞和歐洲共26個城市。1997年由機場入境的旅客超過195萬人次,較1996年大幅度增加。還有定期直升機客運航班來往澳門與香港。
20世紀60年代以前,聯繫澳門半島與氹仔、路環兩個離島的唯一交通工具是小渡輪,十分不便。現在已有兩條跨海大橋和一條連貫公路把它們連在一起了。路氹連貫公路長2225米,連接兩個離島,於1969年秋天正式通車。嘉樂庇總督大橋(一般叫它澳氹大橋)是第一條由澳門半島通往氹仔的跨海大橋,長約2570米,1974年10月正式通車。10多年後,市區與離島交通日益繁忙,澳氹大橋已經不堪重負,便着手在其東面修建第二條跨海大橋。1994年3月更長更寬的友誼大橋正式通車,長4700米(包括800米高架引橋)。
澳門的街道大都比較狹窄,還有不少汽車就以路邊為停車場。澳門汽車增長速度很快,1993年底有各種汽車3.9萬多輛,1997年底就增加到4.9萬多輛。城市道路早已超負荷。近年來澳門市區修建一些行車天橋和行人天橋,1990年11月還開通了松山隧道,對改善城市交通有相當大的作用。

施工中的蓮花大橋

新口岸夜景
③對外貿易與商業。澳門在16、17世紀曾經是歐洲、亞洲、南美之間的的重要轉口貿易中心。後來,由於港口淤淺、香港在東鄰崛起等原因,澳門的對外貿易地位才一落千丈,甚至一度淪為鴉片買賣和販賣人口的非法貿易基地。直到20世紀60、70年代之交才出現轉機。60年代後期開始,澳門現代工業迅速崛起,帶動了對外貿易的飛躍發展。1997年澳門對外貿易總額分别比1960年和1970年增加133倍和46倍。尤其是出口總額,1997年分别比1960年和1970年增加了222倍和59倍。1975年至1990年大多數年份都是出超,1992~1996年則是入超,1997年出口總額又再次超過進口總額。
出口貨物大部分都是工業產品,其中3/4是成衣和紡織品,其次是玩具、電子產品和鞋類等。出口產品主要銷往美國、歐洲共同體國家、中國內地和香港。進口貨物大部分是原料和半製成品,佔進口總額的一半以上。進口貨物大多數來自香港、中國內地、歐洲共同體國家和日本。澳門在與中國內地和香港的轉口貿易方面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
澳門以對外貿易開埠,同時也帶動了本身商業的繁榮。在城市空間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些相對集中的商業區。澳門的中心商業區是近15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位於澳門半島東南部南灣老填海區南灣大馬路、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殷皇子大馬路和新馬路東端一帶,高層商業大廈林立,不僅是商業、金融中心,而且是澳門的行政心臟。近年隨着新口岸新、舊填海區的發展,中心商業區也逐漸向東沿着友誼大馬路、羅理基博士大馬路擴展。除了中心商業區以外,其它商業區基本上都是商住混合區,甚至還有工業場所夾雜其間。最大的是半島中西部商業區,位於新馬路西段、營地大街、草堆街、十月初五日街一帶,橫跨花王堂區、大堂區和風順堂區。它是由澳門最古老的商業區發展起來的,至今仍然是澳門最熱鬧繁榮、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半島西南部內港一側,河邊新街和下環街一帶是澳門另一個古老的商業區,範圍不大,規模較小,但卻另有特色。過去那裡沿岸一直是漁船停泊的地方,因此漁欄和海產店、船具和漁具商店、以及日常用品水桶雜百貨店等不少。不過,80年代以來該區發展緩慢,繁榮程度比不上其他商業區了。半島中部荷蘭園大馬路、罅些喇提督大馬路、俾利喇街一帶是一個較大然而歷史較短的(60年代以後才迅速發展起來)商業區。那裡過去是一大片農田,20世紀初才開闢馬路,修建房屋,不過還是比較偏僻,帶有向郊區過渡的性質。半島北部黑沙環、馬場、筷子基一帶商業區歷史更短,是70年代以後開始發展的。離島人口稀少,商業不發達,沒有形成較具規模的商業區。不過,氹仔舊市區的官也街集中了多家以葡國餐為特色的西餐廳,幾家中式飯店,以及一些製造、銷售地方風味食品的商店,吸引了大批外地遊客和本地人,形成了一個不大的旅遊飲食商業區。
④旅遊業與最點分佈。澳門是著名的旅遊城市。地方雖然不大,卻是個很有魅力的、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城市。它不僅有優美的景色和著名的古迹,還有各具特點的地方美食、五光十色的娛樂和博彩,一年到晚還舉辦形形色色的藝術節、音樂節、賽龍舟等活動。所有這些都對旅客有很大的吸引力。旅遊業自60年代以來發展十分迅速。1996年入境遊客達815萬人次(1997年因為亞洲金融風暴等因素的影響,下降到700萬人次),比1960年增加了10倍多。入境遊客中,約有7成是從海路到達,兩成多是從陸路進入,7%左右乘飛機到達。香港居民差不多佔入境人數的2/3。來自中國內地和台灣的遊客近年有所增加,合計超過兩成。外國遊客中,大部分是日本人、韓國人、美國人、泰國人、英國人和澳大利亞人。

訪澳旅客

黑沙海灘
澳門的旅遊景點中,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兼備,華洋雜處,今古並存。眾多的景點雖然比較分散,不過仍然可以分成澳門半島中部、半島南部、半島東部、半島北部、氹仔和路環等幾個旅遊區。半島中部旅遊區以著名的大三巴牌坊、三巴炮台(1998年在那裡建成了澳門博物館)和白鴿巢公園為主,還有風格各異的大堂、板樟堂、花王堂、望德堂等古老敎堂。半島南部旅遊區以媽閣廟和西望洋山(主敎山)為主,還有澳門海事博物館、聖若瑟修院、崗頂劇院、融和門等,在南灣湖新填海區計劃興建300多米高的澳門觀光塔。半島東部旅游區主要有東望洋山(松山)及其上的東望洋山燈塔、孫中山紀念館、澳門文化中心、盧廉若公園、二龍喉公園、南灣花園、何賢公園、宋玉生公園、青銅觀音像等,葡京酒店和回力遊樂場等則是著名的娛樂博彩場所,一年一度的格蘭披治大賽車的中心看台和賽道也在該區。半島北部旅遊區的主要旅遊點有觀音堂(普濟禪院)、蓮峰廟、關閘、望廈古炮台(已改建成望廈山市政公園)、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等,還有逸園跑狗場、螺絲山花園、海角遊雲等。氹仔旅遊區主要有氹仔住宅博物館、菩提禪院、小氹山北麓的大型浮雕、賽馬場、湖畔公園等,在北部填海興建的佔地10多公頃的海洋世界樂園計劃於1999年年中竣工。路環旅遊區的旅遊景點比氹仔多,如著名的竹灣海灘和黑沙海灘、路環譚公廟、石排灣公園、黑沙公園、路環山頂公園、路環步行徑公園、高爾夫球場、小型賽車場和幾處燒烤公園,還有1998年10月落成於塔石塘山頂部(海拔174米)的媽祖石雕像。路環和氹仔都有一些環山步行徑和健康徑。1992年澳門一些團體組織評選出新的“澳門八景”是:“鏡海長虹”(兩條跨海大橋)、“媽閣紫煙”(媽閣廟)、“三巴聖迹”(大三巴牌坊)、“普濟尋幽”(普濟禪院,即觀音堂)、“燈塔松濤”(東望洋燈塔)、“盧園探勝”(盧廉若公園)、“龍環葡韻”(氹仔的住宅博物館)、“黑沙踏浪”(路環的黑沙海灘)。